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诸葛武侯
恸哭杨颙为一言,
馀风今日更谁传。
区区庸蜀支吴魏,
不是虚心岂得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怀念和对人才的渴求。诗中提到杨颙的悲痛,意在强调一个人的言论可以影响许多人。如今的世道又有谁能传承这样的精神呢?即使是蜀汉、吴国、魏国这些地方的平庸之人,如果没有谦虚的态度,又怎能得到贤才呢?
注释:
- 恸哭:痛哭,形容悲痛至极。
- 杨颙:指历史上著名的贤士,因其一言而感动。
- 区区:微不足道的意思。
- 庸蜀:形容蜀汉的庸碌无能。
- 虚心:谦虚的心态。
- 贤:指贤良淑德的人。
典故解析:
杨颙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以人才著称。诗中提到他,意在表明一个人的言论和精神可以影响后人。诸葛亮则是蜀汉丞相,以智谋和忠诚著称,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怀念,表达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历史的感慨。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经济改革家。他主张新法,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影响深远。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安石对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怀念之际,反映了他对历史贤才的赞美及对当下世道的失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现实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杨颙的“恸哭”,引申出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历史的深情怀念。王安石在诗中不仅对蜀汉的庸碌之人表示了失望,也对当下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质疑在当今的环境中,像杨颙这样的贤人是否还能出现,表现了对社会人才短缺的忧虑。
诗中“区区庸蜀支吴魏”句,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对人才的渴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令人感受到一种悲凉的情绪。最后一句“不是虚心岂得贤”,则是对当代人的警示,强调谦虚与学习的重要性。整首诗既有对历史的缅怀,又有对现实的批判,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恸哭杨颙为一言”:借杨颙之言,引发痛哭,表达人对贤者的怀念。
- “馀风今日更谁传”:质疑今日是否还有人传承这样的精神。
- “区区庸蜀支吴魏”:指出当代庸碌之人比之于历史的贤者显得微不足道。
- “不是虚心岂得贤”:强调谦虚学习才能得到贤才的道理。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用词讲究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使用反问句式,增强了诗的思考深度和情感的强烈性。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历史贤者的追怀,表达了对人才匮乏的忧虑,以及对谦虚态度的重视,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杨颙”:象征着历史中的贤者,代表着智慧与忠诚。
- “风”:象征着思想的传播与继承。
- “庸蜀”:指代当代缺乏才能的人,反映社会的现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安石的“恸哭杨颙为一言”中,杨颙象征什么?
- A) 贤者
- B) 庸人
- C) 战士
- D) 诗人
-
诗中提到的“区区庸蜀”意在表达什么?
- A) 对蜀汉的赞美
- B) 对现实的失望
- C) 对历史的怀念
- D) 对政治的讽刺
-
诗的最后一句强调了什么?
- A) 贤人的重要性
- B) 学习的必要性
- C) 谦虚的态度
- D) 思想的传播
答案:
- A) 贤者
- B) 对现实的失望
- C) 谦虚的态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王安石与杜甫的作品都反映了对历史人物及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王安石更侧重于人才的缺乏与谦虚态度,而杜甫则更多关注国家的兴亡与民生疾苦。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社会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