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
作者: 张祜 〔唐代〕
河塞日骎骎,恩雠报尽深。
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
坐激书生愤,行歌壮士吟。
惭非燕地客,不得受黄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河流阻塞,日头缓缓西沉的景象,表达了对恩怨的深刻感慨。伍员以忠诚著称,陆绩以孝心为重。坐在这里激起书生的愤慨,出发时则吟唱壮士的豪情。感到羞愧不是燕地的客人,无法得到金子的赏赐。
注释:
- 河塞:指河流被阻塞,象征困难的环境。
- 骎骎:形容日头缓缓沉落的样子。
- 恩雠:恩惠与仇恨,指对人情的感慨。
- 伍员:历史人物,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以忠义著称。
- 陆绩:三国时期的陆绩,以孝闻名。
- 书生:指读书人,常代表理想和志向。
- 壮士:指有勇气、有作为的人,表现出豪情。
典故解析:
- 伍员:伍子胥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忠臣,他的忠诚和义气在后世传颂。
- 陆绩:陆绩以孝闻名,传说其母亲去世后表现出的孝顺,成为后人钦佩的典范。
- 燕地客:指燕国的人,历史上有许多文士豪杰,表达对自己身世的惭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祜,唐代诗人,生于晚唐时期,擅长五言律诗,其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张祜的作品多涉及个人情感与社会现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送别魏尚书赴镇州行营时创作的,诗人借此机会表达对友人的祝福,同时也流露出对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思考,体现了他对忠义和孝道的推崇。
诗歌鉴赏:
张祜的《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一个复杂的主题。开头的“河塞日骎骎”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还暗示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与阻碍。接着,诗人提到了伍员和陆绩两位历史人物,分别象征着忠诚和孝道,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敬仰。
“坐激书生愤,行歌壮士吟”一句,体现了诗人在静坐和行走中的不同情感状态。前者是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后者则是对理想和豪情的呼唤,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结尾的“惭非燕地客,不得受黄金”则表露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惭愧,表达了对名利的放弃和对理想的坚持。
整首诗在写作上运用对仗工整,情感真挚深沉,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河塞日骎骎:描述自然环境的艰难,暗示人生道路的困顿。
- 恩雠报尽深:表达对人情世故的深思,反映复杂的人际关系。
- 伍员忠是节:提到伍子胥,强调忠诚的重要性。
- 陆绩孝为心:提到陆绩,强调孝道的高尚。
- 坐激书生愤:静坐时因社会不公而激起的愤怒。
- 行歌壮士吟:出发时的豪情,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
- 惭非燕地客:感到羞愧,不是出自于燕地的高人。
- 不得受黄金:对名利的无奈和放弃,体现理想主义。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艰难。
- 典故:引用历史人物的事迹,增强了诗的深度和厚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忠诚与孝道的理想,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个人处境的无奈。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强调了道德理想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逆境中坚持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流:象征人生道路的曲折与艰难。
- 日头:代表时光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书生:象征理想与奋斗。
- 壮士:象征勇气与豪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伍员”代表了什么?
- A. 忠诚
- B. 孝道
- C. 智慧
-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 A. 追求
- B. 无奈放弃
- C. 轻视
-
“惭非燕地客”中“燕地”指的是?
- A. 一种地方
- B. 高人聚集之地
- C. 诗人的故乡
答案:
- A (忠诚)
- B (无奈放弃)
- B (高人聚集之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但更多关注战乱带来的痛苦。
- 王之涣《登鹳雀楼》: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与豪情,体现了理想与追求的主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