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送集文上人游方
原文展示:
来从道陵井,双木溪边会。
分首芳草时,远意青天外。
此游诣几岳,嵩华衡恒泰。
白话文翻译:
你从道陵的水井而来,在双木溪边相会。
在芳草盛开的季节,心中远望青天之外。
这次旅行你将到达多少座名山,
嵩山、华山、衡山和恒山都在你的旅途之中。
注释:
- 道陵井:指的是道教圣地道陵的井水,象征清净和修行。
- 双木溪:双木溪边的聚会,代表自然之中的幽静相聚。
- 芳草:盛开的草地,象征生机和希望。
- 青天:指遥远的天空,象征理想和追求。
- 几岳:指的是多少座山,暗含对高远理想的追求。
- 嵩华衡恒:嵩山、华山、衡山、恒山,四座著名的山,象征着高远的志向和追求。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贾岛(779年-843年),字阮籍,号梦溪,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典雅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五言绝句。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贾岛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旅途的祝福与期望,反映了道教文化中的游方精神。
诗歌鉴赏:
《送集文上人游方》是一首充满自然意象与道教哲思的送别诗。诗的开头以“来从道陵井”引入,立刻把读者带入一个清幽的道教场景,表现出诗人与朋友的亲密关系。接着的描写中,双木溪的聚会暗示了自然的纯洁与友谊的美好。芳草时节的提及,更是让人感受到生机与希望,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
“远意青天外”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友人志向的理解与期待,暗示着追求理想与自我超越的渴望。最后一句提到的“几岳”,则是对友人旅行目的地的探询,具有一种哲理意味,象征着人生的旅程与追求。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也深刻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祝福,蕴含了道教文化的追求自由和高远的精神。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来从道陵井”:指友人从道教圣地而来,暗示其修行与清净。
- “双木溪边会”:在溪边相会,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谐。
- “分首芳草时”:在芳草盛开的季节送别,寓意生机与希望。
- “远意青天外”: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与追求。
- “此游诣几岳”:询问友人此行将到达多少名山,象征理想的追求。
- “嵩华衡恒泰”:提及四座山,展现了高远的志向。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自然景物比喻人的理想与追求。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体现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友人旅途的祝福与期望,体现出道教文化中的超然与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意象分析:
- 道陵井:象征清净、修行的地方。
- 双木溪:象征友谊与自然的和谐。
- 芳草:象征生机与希望。
- 青天:象征理想与追求。
- 几岳:象征人生的旅程与追求的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几岳”指的是哪几座山? A. 泰山、华山、嵩山、衡山
B. 嵩山、华山、衡山、恒山
C. 泰山、华山、恒山、衡山
D. 嵩山、泰山、恒山、华山 -
“来从道陵井”的意思是什么? A. 从井水而来
B. 从道教圣地而来
C. 从溪边而来
D. 从山上而来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赠汪伦》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祝福,但更注重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李白《赠汪伦》:通过酒宴的场景,表达了深厚的友情与欢送之情,风格较为豪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贾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