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淅沥松厅夜,空山一样声。
冰霜元自劲,水月更添清。
衾薄难留梦,窗虚易得明。
庭乌催奏墨,未晓已先鸣。
白话文翻译:
在淅沥的松树林中,夜晚的声音如同空山的回响。
冰霜本自坚韧,水中月光更显清澈。
薄薄的被褥难以留住梦,窗外的虚空容易映出明亮。
庭院的乌鸦催促着夜的降临,未到黎明便开始鸣叫。
注释:
- 淅沥:形容细雨或松树的声音。
- 松厅:松树林,特指松树较多的地方。
- 空山:指无人的山林,传达宁静之感。
- 冰霜:夜间的寒冷,象征严酷和清冷。
- 衾薄:被子薄,形容睡眠不安稳。
- 窗虚:窗户虚开,意指窗外的景象容易看见。
- 庭乌:庭院中的乌鸦,常常是晨曦的预兆。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水月”,可引申为“月下水影”,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比喻清澈优雅的景象。
- “未晓已先鸣”的乌鸦,体现了自然界的规律及生命的韵律,常见于古诗中用以描写清晨的来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生卒年不详),字仲明,号怀之,南宋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体现出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台中听雪》创作于诗人游历台中时,正值寒冬,夜晚听雪声,产生了对于自然和内心的深刻感悟。这种感悟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对个人情感和生活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洪咨夔的《台中听雪》是一首充满意境的山水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夜晚的松树林与冰霜、月亮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开头两句,“淅沥松厅夜,空山一样声”,通过声音的描写,引人入胜,仿佛让人置身于这静谧的夜晚。接下来的两句提到“冰霜元自劲,水月更添清”,进一步深化了夜的寒冷与清澈的意境,水和月的映衬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
“衾薄难留梦,窗虚易得明”则是诗人内心的感受,薄薄的被褥无法留住梦,表明梦境的短暂与现实的清晰之间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在孤独与思考中的挣扎。最后两句,庭院中的乌鸦催促着夜晚的结束,展现了生命的循环与自然的规律,带有一种淡淡的哀伤和哲理的思考。
整首诗以清冷的自然景象为背景,传达了诗人对生命、梦境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淅沥松厅夜:夜晚的松树林,细雨声淅淅沥沥,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空山一样声:空山的回响与松树林的声音相互映衬,显示出自然的和谐。
- 冰霜元自劲:冰霜本身的坚韧,暗示了严酷的环境。
- 水月更添清:水中映出的月光更加清澈,象征着纯净与美好。
- 衾薄难留梦:薄薄的被子无法让人安稳入睡,暗示内心的不安。
- 窗虚易得明:窗外的景象明亮而清晰,暗示现实的真实感。
- 庭乌催奏墨:庭院里的乌鸦叫唤,催促着夜晚的结束。
- 未晓已先鸣:乌鸦在黎明未到时便开始鸣叫,象征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月”比喻清澈的月光,营造出美好的意象。
- 对仗:如“衾薄难留梦,窗虚易得明”,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乌鸦“催奏”,赋予自然界生动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探讨了人类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体现出一种哲理的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象征坚韧和长寿。
- 冰霜:象征寒冷、严酷,亦可引申为清澈、纯洁。
- 水月:象征自然的美与和谐。
- 乌鸦: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空山一样声”指的是什么? A. 夜晚的宁静
B. 太阳的声音
C. 人的歌唱 -
“衾薄难留梦”中“衾”指的是什么?
A. 被子
B. 衣服
C. 床 -
诗中乌鸦的鸣叫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来临
B. 秋天的结束
C. 时间的流逝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象,但更侧重于宁静与隐逸的主题,与洪咨夔的《台中听雪》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更强调孤独感和内心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洪咨夔的生平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