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无为吴氏园池》

时间: 2025-01-22 07:33:33

傍水寻幽径,青林画掩扉。

扬花入竹静,鸟影度塘稀。

石好频移坐,波清任濯衣。

沙鸥如有意,一一近人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傍水寻幽径,青林画掩扉。
扬花入竹静,鸟影度塘稀。
石好频移坐,波清任濯衣。
沙鸥如有意,一一近人飞。

白话文翻译:

在水边寻幽静的小路,青翠的树林如画般掩映着门扉。
花瓣轻扬飘入竹林,鸟影稀疏地掠过湖塘。
在美丽的石头上常常坐下,清澈的波浪任凭衣衫浸湿。
沙鸥似乎有意,逐一向我飞来。

注释:

  • 傍水:靠近水边。
  • 幽径:幽静的小路。
  • 青林:青翠的树林。
  • 画掩扉:如同画卷一般遮掩了门扉。
  • 扬花:花瓣随风飘扬。
  • 竹静:竹林静谧。
  • 鸟影:鸟的身影。
  • 塘稀:湖面上鸟影稀少。
  • 石好:石头的形状好看。
  • 频移坐:常常移动着坐下。
  • 波清:水波清澈。
  • 濯衣:洗涤衣物。
  • 沙鸥:一种沙鸥鸟,喜欢在沙滩附近栖息。
  • 如有意:似乎有意图。
  • 一一近人飞:逐个飞近我。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惟深,字子恭,号梅溪,南宋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作品常体现出淡雅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文人们常常追寻隐逸生活,寄情于自然,以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安适。

诗歌鉴赏:

这首《过无为吴氏园池》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诗人以“傍水寻幽径”开篇,便将读者引入一个宁静、隐秘的自然环境中。青林掩映的门扉,仿佛在暗示着诗人与外界的隔绝,体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在“扬花入竹静,鸟影度塘稀”中,诗人用具体的画面展现了自然的静谧与和谐。花瓣飘落,鸟影稀疏,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境。尤其是“波清任濯衣”,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水边静坐,任凭清澈的水波轻轻拍打、浸湿衣衫的闲适状态,展现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淡生活。

最后一句“沙鸥如有意,一一近人飞”,则用沙鸥的飞来,暗示了自然的灵动与生机,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丝活泼的气息,使得宁静的画面中透出了一种生命的气息,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整首诗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也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体现了高洁的情操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傍水寻幽径:在水边寻觅那条幽静的小路,描绘出一种自然的闲适。
  • 青林画掩扉:青翠的树林如同画作一般,遮掩着门扉,营造出一种隐秘的氛围。
  • 扬花入竹静:花瓣轻轻飘荡,飘落入静谧的竹林,表现了景色的宁静。
  • 鸟影度塘稀:鸟的身影在湖面上轻轻掠过,呈现出一种稀疏而宁静的画面。
  • 石好频移坐:美丽的石头上常常坐下,表现出诗人的闲适状态。
  • 波清任濯衣:清澈的水波任凭衣服浸湿,体现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惬意。
  • 沙鸥如有意:沙鸥似乎有意图,暗示着生命的活力。
  • 一一近人飞:逐个朝着我飞来,增添了一种生动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林画掩扉”,将自然与艺术相结合,营造出美的意境。
  • 拟人:沙鸥“如有意”,赋予了动物以人的情感,增添了诗意。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句式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借助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了高洁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柔和与宁静,体现了自然的柔美。
  • 青林:象征着生命与自然的繁盛,表现出清新与生机。
  • 鸟影:象征着自由与灵动,传达出诗人的心灵自由。
  • 沙鸥:象征着自然的灵动与生命的活力,提示人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傍水寻幽径”中的“幽径”指的是什么?
    A. 繁华的街道
    B. 幽静的小路
    C. 热闹的市场
    D. 荒凉的沙漠

  2. 诗人在清澈的水波中做什么?
    A. 洗衣服
    B. 游泳
    C. 任凭衣服浸湿
    D. 钓鱼

  3. “沙鸥如有意”说明了什么?
    A. 沙鸥在飞行
    B. 沙鸥似乎有意接近诗人
    C. 沙鸥在觅食
    D. 沙鸥在休息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by 王维
  • 《题临安邱司徒屋》 by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诗词对比

  • 比较方惟深的《过无为吴氏园池》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写了自然美,但王维更注重意境的深远与情感的内敛,而方惟深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自然的闲适与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的艺术:技巧与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