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吕节夫园亭十一首 其五 众芳阁》
时间: 2025-05-03 20:19: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草木有盛德,俗眼未易观。
幽姿不可见,微香在林间。
植我东篱菊,艺此九畹兰。
芳意似有知,为君笑朱栏。
白话文翻译
草木都有它们的高尚品德,但世俗的眼光却难以看见。
那幽雅的姿态是无法被看见的,只有那细微的香气在树林间飘散。
我在东篱种植菊花,专心培养这九畹的兰花。
花儿的芳香似乎有灵性,为了你在朱红的栏杆前微笑。
注释
- 盛德:高尚的品德。
- 俗眼:世俗的眼光,指普通人的看法。
- 幽姿:幽雅的姿态。
- 微香:微弱的香气。
- 东篱:指东边的篱笆,通常指诗人隐逸生活的环境。
- 菊:菊花,象征高洁和隐逸。
- 九畹兰:指九片兰花,象征高雅的品味。
- 芳意:花的香气和情意。
- 朱栏:红色的栏杆,指花园中的栏杆。
典故解析
- 东篱菊:东篱的菊花出自陶渊明的《饮酒》诗,表达了隐逸和对自然的热爱。
- 九畹兰:兰花在古代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常与文人雅士的品位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紫芝,宋代诗人,以清丽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周紫芝晚年之际,反映了他对花草的细腻观察以及对清幽生活的追求。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在繁华尘世中寻找内心宁静的愿望。
诗歌鉴赏
《众芳阁》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草木的高尚品德和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情感。诗的开头提出一个哲理:草木有其盛德,然而世俗的眼光却难以识别,这是一种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暗示着真正的美往往被世俗的繁华所掩盖。接着,诗人通过“幽姿不可见,微香在林间”,表现出自然美的细腻与内敛,花香虽微,却在林间悄然散发,显示出一种隐秘的美。
在种植菊花和兰花的描写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花草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态度。菊花和兰花都是高洁的象征,代表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他在东篱种菊,精心培育九畹兰,象征着他对清新、淡泊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芳意似有知,为君笑朱栏”,不仅是对花香的拟人化,更是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寄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整首诗以清丽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草木有盛德,俗眼未易观:草木虽有高尚的品德,但世俗的眼光未必能看得见,揭示了世俗与真理之间的距离。
- 幽姿不可见,微香在林间:美丽的姿态是隐藏的,而那细微的香气则在林间弥漫,强调了自然的内在美。
- 植我东篱菊,艺此九畹兰:我在东边的篱笆上种植菊花,并精心培育这九片兰花,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高雅生活的追求。
- 芳意似有知,为君笑朱栏:花香似乎有灵性,为了你在红色的栏杆前微笑,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芳意似有知”,将花香赋予灵性,使其更显生动。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展现了作者的修辞技巧。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隐喻人生哲理,增强了诗歌的深度。
主题思想
本诗以自然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德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一种超然于世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木:象征自然的生命力与品德。
- 幽姿:代表内在的美和高雅。
- 微香:象征细腻的情感。
- 东篱菊:隐逸与高洁的象征。
- 九畹兰:象征文人雅士的品位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繁华的追求
- B. 对自然的热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 C. 对名利的渴望
-
“草木有盛德,俗眼未易观”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自然的美被忽视
- B. 俗人对草木的喜爱
- C. 自然的缺陷
-
“植我东篱菊,艺此九畹兰”中的“艺”指的是什么?
- A. 种植
- B. 观察
- C. 赏析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的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周紫芝的隐逸情怀相似,但陶诗更强调与世隔绝的宁静。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周紫芝的作品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周紫芝《诗词选》
- 陶渊明《饮酒》全解
- 王维《山水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