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陀岩颂》

时间: 2025-01-23 16:28:41

脩罗身量等须弥,入藕丝孔逃追北。

补陀岩下不战人,八万魔军皆解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补陀岩颂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脩罗身量等须弥,
入藕丝孔逃追北。
补陀岩下不战人,
八万魔军皆解甲。

白话文翻译:

补陀岩上的脩罗身量与须弥山一样高大,
他通过莲藕的丝孔逃避了北方的追击。
在补陀岩下,没有人再战斗,
八万魔军都已放下武器。

注释:

字词注释:

  1. 脩罗:传说中的神仙,形象高大,常与佛教相关。
  2. 须弥:须弥山,佛教中认为的世界中心,象征着高大和伟岸。
  3. 藕丝孔:莲藕的丝状孔洞,象征着逃避和隐秘的通道。
  4. 补陀岩:传说中的地方,常与修行和超脱联系在一起。
  5. 魔军:指妖魔鬼怪,象征邪恶的力量。

典故解析:

  • 须弥山:在佛教中,须弥山被视为宇宙的中心,是神圣的象征。
  • 补陀岩:与佛教的净土思想相关,是修行者向往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翁,江苏苏州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洒脱,常用自然景物表达情感,擅长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补陀岩颂》创作于黄庭坚的晚年,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境遇不如意之时。诗中描绘的世界与超脱现实的境界,反映了他对理想人生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补陀岩颂》是一首充满宗教情怀和哲理思考的诗作。诗的开篇以“脩罗身量等须弥”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的伟岸,暗喻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不仅是对佛教思想的肯定,也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接着,通过“入藕丝孔逃追北”的描写,展现了逃避世俗纷扰的方式,藕丝孔不仅是逃避的通道,也象征着一种隐秘的修行之路。

“补陀岩下不战人,八万魔军皆解甲”则是诗的高潮,表达了在补陀岩的宁静中,所有的斗争与纷争都已平息,象征着内心的安宁与解脱。这一意象不仅体现了对外在战争的拒绝,更反映了内心对和平与和谐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人与自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突显了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具有深厚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脩罗身量等须弥:隐喻理想境界的高大,象征着修行者的伟岸。
  2. 入藕丝孔逃追北:表现逃避世俗纷争与追逐,象征修行者的隐秘与独立。
  3. 补陀岩下不战人:强调在理想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
  4. 八万魔军皆解甲:象征着所有的斗争与纷争都已平息,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修辞手法:

  • 比喻:脩罗比作须弥,展现了理想的伟大。
  • 对仗:如“脩罗身量”等与“八万魔军”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境界和内心安宁的向往,反映了黄庭坚对超脱世俗纷扰、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传达了对和平、和谐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脩罗:象征伟岸与高尚。
  2. 须弥:象征宇宙的中心与神圣。
  3. 藕丝孔:象征隐秘与逃避。
  4. 补陀岩:象征理想与超脱。
  5. 魔军:象征世俗的纷争与斗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脩罗身量等须弥”中的“须弥”指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佛教中的山
    • C. 古代武器
  2. “八万魔军皆解甲”意味着什么?

    • A. 战斗仍在继续
    • B. 和平与安宁
    • C. 追求名利
  3. 诗中提到的“补陀岩”主要象征什么?

    • A. 战争的地点
    • B. 理想与超脱
    • C. 贫困地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杂诗》 王维

诗词对比:

  • 李白 vs. 黄庭坚:李白的诗歌多为豪放奔放,而黄庭坚则更注重内心的修行与哲理,反映了不同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境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补陀岩颂》,并通过解析和互动学习加深对这首诗的感受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