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答俞清老道人寒夜三首 其一》

时间: 2025-01-26 01:59:46

索索叶自雨,月寒遥夜阑。

马嘶车铎鸣,群动不遑安。

有人梦超俗,去发脱儒冠。

平明视清镜,正尔良独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索索叶自雨,月寒遥夜阑。
马嘶车铎鸣,群动不遑安。
有人梦超俗,去发脱儒冠。
平明视清镜,正尔良独难。

白话文翻译:

树叶在细雨中沙沙作响,寒冷的月光照耀着遥远的夜晚。
马儿嘶鸣,车上的铃铛声响,周围的动静让人无法安心。
有人在梦中追求超凡脱俗,想要脱去儒者的冠帽。
在明亮的镜子中看自己,发现真心的良善却是难以做到的。

注释:

  • 索索:形容树叶在雨中发出的声响。
  • 夜阑:夜晚快要结束的时候。
  • 马嘶:马的叫声。
  • 车铎:车上的铃铛,发出声响。
  • 不遑安:无法安心,形容心神不宁。
  • 超俗:超越世俗的追求。
  • 儒冠:古代士人的帽子,象征儒家文化。
  • 平明:明亮清晰。
  • 良独难:真正的良善是难以做到的。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儒冠”代表了儒家士人的身份和文化,而“梦超俗”则反映了人们对超脱世俗的渴望。这种追求在古代文人中十分常见,许多诗人都在探索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心灵的纯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翁,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与苏轼、米芾并称“宋四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黄庭坚晚年,正值他经历人生起伏,内心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之时。诗中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戏答俞清老道人寒夜三首 其一》是黄庭坚在寒夜中对内心追求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通过“索索叶自雨”,营造出了一种寒冷而孤寂的氛围,细雨中的树叶声响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寂寞。接下来的“马嘶车铎鸣”,则进一步增强了这种不安的感觉,周围的动静让人无法安心,暗示着外部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宁静相悖。

“有人梦超俗,去发脱儒冠”,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然而,虽然梦中有这样的追求,现实中却发现“良独难”。在明亮的镜子中照见自己,理想的善良和真实的自我之间的落差,让人感到无奈和困惑。整首诗在清冷的夜色中,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之间的矛盾,既有对世俗的反思,也有对自身的深刻省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索索叶自雨”:描绘细雨中的树叶声,营造出寒冷而孤寂的环境。
    • “月寒遥夜阑”:寒冷的月光映照着即将结束的夜晚,感到无尽的孤独。
    • “马嘶车铎鸣”:马的叫声与铃铛声形成对比,暗示外界的纷扰。
    • “群动不遑安”:周围的动静让人无法安心,内心的宁静被打扰。
    • “有人梦超俗”:提到追求超越世俗的人,反映了人们的理想。
    • “去发脱儒冠”:代表想要摆脱传统文化束缚。
    • “平明视清镜”:在清晰的镜子中审视自己。
    • “正尔良独难”:真正的良善与理想状态难以实现,形成一种无奈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梦中的追求与现实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
    • 拟人:赋予自然景象以人的情感,通过“马嘶车铎鸣”来传达内心的焦虑。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不满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意象分析:

  • 树叶:象征自然与时间的流逝,反映出孤独的心境。
  • 寒月:象征清冷和孤寂,体现出诗人内心的状态。
  • 马与车铎:象征外部世界的喧嚣与动荡,影响了内心的宁静。
  • 清镜:象征自我反思与追求真善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索索叶自雨”主要描绘了什么? A. 雨中的树叶声
    B. 风中的花香
    C. 夕阳的余晖
    D. 清晨的鸟鸣

  2. “有人梦超俗”中“超俗”指的是什么? A. 超越世俗的追求
    B. 回归自然
    C. 追求财富
    D. 享受生活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黄庭坚与苏轼的风格对比:黄庭坚的诗更注重内心的细腻感受,而苏轼则更强调豪放与洒脱。两者在对理想的追求上有共鸣,但呈现的情感色彩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黄庭坚诗文集》
  3.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