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微风收宿霭,细路绕平皋。
石乱春溪急,山寒晓月高。
鸟声时出树,花气欲侵袍。
行役兼清赏,驱驰未觉劳。
白话文翻译:
微风吹散了晨雾,细小的小路环绕着平坦的草地。
石头错落让春溪流得急促,山峦寒冷,清晨的月亮高悬。
鸟儿的鸣叫不时从树上传出,花香似乎想要侵袭我的衣袍。
在行走中兼享清新的美景,奔波之中却丝毫没有觉得疲劳。
注释:
- 微风:轻柔的风。
- 宿霭:指晨雾或夜间的雾气,宿指宿留,霭指雾气。
- 平皋:指平坦的草地。
- 石乱:石头杂乱无序的样子。
- 春溪:春天的溪水,流动急促。
- 寒月:清晨的月亮,给人寒冷的感觉。
- 鸟声:鸟儿的叫声。
- 花气:花香。
- 袍:衣袍,指外衣。
- 行役:行走、旅行。
- 清赏:指欣赏清新的自然风景。
- 驱驰:奔走、快速行走。
- 未觉劳:没有感到疲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子翚,宋代诗人,字景明,号元白。生于诗书世家,早年受到良好的教育,擅长诗词与文章,尤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在作品中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刘子翚游历途中,正值春日,诗人通过描绘沿途的自然风光,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欣赏。诗中所写的景色,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宁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人文情怀。
诗歌鉴赏:
《道中》是一首描写春日行旅的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出行时的愉悦心情。诗的开头用“微风收宿霭”描绘了一幅清晨的图景,微风轻拂,晨雾渐散,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接着“细路绕平皋”将视野引向开阔的草地,路的曲折与自然的广袤形成对比,给人以探索的乐趣。
诗中“石乱春溪急”通过动静结合,展现了春溪奔流的急促与石头的静态对比,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生命力。而“山寒晓月高”则增添了一种清冷的气氛,月亮高悬,意象中渗透着孤寂与宁静。接下来的“鸟声时出树”,描绘了鸟儿在树上欢快鸣叫的场景,生动展现出自然的音律与和谐。
最后两句“行役兼清赏,驱驰未觉劳”,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在行走中不仅完成了旅途的使命,还在欣赏自然美景中忘却了疲劳,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陶醉。这种愉悦与享受,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微风收宿霭:晨风轻柔,晨雾渐散。
- 细路绕平皋:小路蜿蜒,环绕着宽阔的草地。
- 石乱春溪急:溪水奔流,石头错落。
- 山寒晓月高:山间寒冷,清晨的月亮高悬。
- 鸟声时出树:鸟儿时而鸣叫,从树上传来。
- 花气欲侵袍:花香袭来,似乎要沾染衣袍。
- 行役兼清赏:在行走中兼顾欣赏。
- 驱驰未觉劳:奔波劳碌,却没有感到疲惫。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自然景象与人的心情相结合,生动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 拟人:如“花气欲侵袍”,使花香具有了主动性,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感知。
- 对仗:整首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生动的自然景象,表现出诗人对春日行旅的愉悦与享受,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微风:象征清新与轻松,暗示着诗人的愉悦心情。
- 宿霭:晨雾象征着宁静与朦胧,代表旅途的开始。
- 春溪:象征生命力与活力,体现春天的气息。
- 寒月:象征孤独与宁静,增添夜的深邃感。
- 鸟声:象征自由与欢快,表现自然的生机。
- 花气:象征美好与温柔,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微风收宿霭”描绘的是哪个时节的景象?
- A. 夏季
- B. 秋季
- C. 冬季
- D. 春季
-
诗中提到“行役兼清赏”,这意味着什么?
- A. 只顾旅行,不欣赏风景
- B. 在旅行中享受自然
- C. 旅行感到非常疲惫
- D. 不需要旅行
-
诗中“鸟声时出树”中的“鸟声”意象传达了什么感情?
- A. 寂寞
- B. 自由与欢快
- C. 忧伤
- D. 厌倦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现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
- 孟浩然《春晓》:描绘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刘子翚的《道中》都表现了自然之美,但王维更侧重于山林的静谧,而刘子翚则强调了旅途中的动态美,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刘子翚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