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子应游万州岑公洞》

时间: 2025-01-27 04:06:43

泉细或疑雨,岩深微见天。

暂来何可老,长往不难仙。

石髓层层落,松声树树传。

欲归重回首,明月傍船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又和子应游万州岑公洞
冯时行 〔宋代〕

泉细或疑雨,岩深微见天。
暂来何可老,长往不难仙。
石髓层层落,松声树树传。
欲归重回首,明月傍船舷。

白话文翻译

泉水细流,仿佛在下雨,岩石深邃,微微能见到天空。
暂时来这里,何必惧怕衰老?长久地游历,成仙并不难。
石头的精华层层滴落,松树的声音在树林中回响。
想要回去时再回首,明月正照在船舷旁。

注释

字词注释

  1. 泉细:泉水流得细,形容水流清细柔和。
  2. 或疑雨:有时让人怀疑是下雨,形容水声和雨声相似。
  3. 岩深:岩石深邃,形容山洞的深邃和神秘。
  4. 何可老:何必担心衰老,意指不必惧怕时光流逝。
  5. 长往不难仙:长久地游历,成仙并不困难。
  6. 石髓:指石头的精华,通常形容山水的晶莹剔透。
  7. 松声树树传:松树的声音在树林中相互传递。
  8. 欲归重回首:想要回去时再回头看。
  9. 明月傍船舷:月光照在船边,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典故解析
“成仙”在古代文学中常常指代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反映了人们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时行,字子应,号澄斋,宋代诗人,生平较为低调,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哲学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游览万州的岑公洞时,诗人借景抒怀,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反映出他对自由、长生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万州岑公洞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开头两句“泉细或疑雨,岩深微见天”描绘了一个神秘而宁静的洞中世界,泉水的细流与雨声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恬静而又生动的氛围。接下来的“暂来何可老,长往不难仙”则表现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淡然态度,表达出对长生与自由的向往,反映出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最后两句“欲归重回首,明月傍船舷”则进一步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意境,诗人即使在即将离去时,依然留恋这份恬静与美好。整首诗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思考,体现了诗人超然的情怀和哲学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泉细或疑雨:用细腻的泉水声与下雨声交织,暗示自然的和谐美。
  2. 岩深微见天:深邃的岩石中,偶尔可以见到天空,表现出洞穴的神秘性。
  3. 暂来何可老:提醒人们不必因年龄而忧虑,反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4. 长往不难仙:长时间的游历,追求仙道并非难事,强调自由与梦想。
  5. 石髓层层落:描绘石头滴水的细腻场景,展现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活力。
  6. 松声树树传:松树的声音传递出来,营造出一种自然的交响乐。
  7. 欲归重回首: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去的怀念和依依不舍的心情。
  8. 明月傍船舷:明亮的月光照在船边,象征着宁静与平和的心境。

修辞手法

  • 比喻:泉水与雨声的比喻,强化了自然的生动感。
  • 对仗:诗中用词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如“明月”、“松声”等意象,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态,强调了对自由与梦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泉水:象征生命与灵动,代表着自然的清新与生命的源泉。
  2. 岩石:象征坚固和稳重,暗示着深邃与内敛的哲学思考。
  3. 明月:象征着宁静与思考,暗示诗人内心的安宁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岩深微见天”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 A. 深邃与神秘
    • B. 明亮与开阔
    • C. 繁忙与喧嚣
  2. 诗人对“衰老”的态度是:

    • A. 担忧
    • B. 淡然
    • C. 愤怒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对比,冯时行的这首诗更加强调对自由的追求与人生哲学的思考,而王维的诗则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描绘和人生的恬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以上内容涵盖了这首诗的各个方面,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冯时行的《又和子应游万州岑公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