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尹和靖先生墓》
时间: 2025-01-10 20:32: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靖祠堂在半村,
敬瞻遗像忆师门。
洛中虽去名犹重,
吴下曾来道益尊。
言立岂徒规后学,
书存端可识真源,
瓣香再拜公应鉴,
自愧传衣忝嫡孙。
白话文翻译:
和靖的祠堂坐落在半个村庄里,
我恭敬地瞻仰他的遗像,追忆师门情谊。
虽然我身在洛阳,但他的名声依然响亮,
我曾在吴下前来拜访,感受到他的尊重。
讲求立言不仅仅是为了规范后来的学子,
书中所存的道理可以让我识别真正的源头。
我再次恭敬地拜香,公应当能鉴别,
我自愧身为传承衣钵的嫡孙。
注释:
- 和靖:指和靖(尹和靖),是古代著名的隐士和诗人,以其高洁的品德和学识受到后世敬仰。
- 祠堂:供奉先人的地方,表示对逝去的师长的追思。
- 敬瞻:恭敬地仰望、瞻仰。
- 遗像:逝者的画像。
- 道益尊:表示道德和学问的尊重和重视。
- 岂徒:岂不是单纯地。
- 书存端可识真源:书中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真正的学问来源。
- 瓣香:供奉香火的片香,表示敬意和怀念。
- 公应鉴:指和靖公应当能察觉到我的诚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翥(生卒年不详),字子晦,号清白,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风格典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高翥追思和靖(尹和靖)之际,表现了对其的敬仰与怀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师承关系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和靖祠堂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隐士和靖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开头两句,诗人以“和靖祠堂在半村”点明了地点,接着通过“敬瞻遗像忆师门”表达对师门情谊的追忆。后面的几句则展示了和靖在各地声名的影响,尽管身处洛阳,和靖的名声仍然响亮,并且在吴下的尊重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影响。
在表达对师承的理解上,诗人指出:“言立岂徒规后学”,强调了立言的重要性并非仅仅是对后学的规范,而是在于传承真正的学问源头。最后以“自愧传衣忝嫡孙”收尾,表露出对自身作为嫡孙所承载的责任感与自愧之情,增强了整首诗的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和靖祠堂在半村:指出和靖的祠堂地点,给人一种亲切而又朴实的感觉。
- 敬瞻遗像忆师门:表达了对和靖的崇敬与怀念。
- 洛中虽去名犹重:说明和靖的名声仍然存在,影响深远。
- 吴下曾来道益尊:强调曾经在吴地受到的尊敬。
- 言立岂徒规后学:表明立言的意义远不止于规范学生。
- 书存端可识真源:书中所蕴含的真理是认识的源泉。
- 瓣香再拜公应鉴:再次拜香,表示对和靖的怀念和敬意。
- 自愧传衣忝嫡孙:表达了对传承责任的自愧和敬畏。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敬瞻遗像”与“瓣香再拜”,形成了对称的美感。
- 比喻:通过“书存端可识真源”隐喻学问的根基。
- 排比:多次提到尊重和怀念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力度。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着对和靖的怀念与敬仰,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师承关系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对学问与品德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和靖:象征着高洁的品德和深厚的学问。
- 祠堂:代表对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 遗像:体现对逝者的尊重与追忆。
- 香:象征着敬意和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和靖祠堂位于哪里? A. 半村
B. 洛阳
C. 吴下
D. 其他 -
诗中提到的“瓣香”主要表达什么情感? A. 愤怒
B. 怀念
C. 喜悦
D. 悲伤 -
诗人自愧的原因是什么? A. 学识不足
B. 传承责任
C. 对师门的背叛
D. 对和靖的误解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和靖隐居》—高翥
- 《赠和靖》—李白
诗词对比:
- 高翥与李白的作品均反映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但高翥更注重师承关系,而李白则侧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文解析》
- 《高翥诗集》
- 《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