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草色青青,柳树的颜色呈现出黄色,桃花开得纷乱,李花散发着香气。东风并不能把愁苦吹走,偏偏春日却让人更加感到烦恼和怨恨延绵不绝。
注释:
字词注释:
- 草色青青:形容春天草木生机勃勃的样子,草色鲜亮而青翠。
- 柳色黄:指柳树的新芽呈现出黄绿色,显示出春天的气息。
- 桃花历乱:桃花开得繁盛而杂乱,形容春天的美景。
- 李花香:李花散发出浓郁的香气,表现春天花开的气息。
- 东风:春风,象征着春天的到来,通常带来温暖和生机。
- 惹恨长:引发长久的烦恼或仇恨。
典故解析:
- 本诗描绘春天的景象,通过对草、柳、桃花和李花的描写,展示了春日的美丽。然而,诗人却感受到春天带来的愁苦和烦恼,这种矛盾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至,字景琰,号青云,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00年,卒于公元760年。贾至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感情。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春季,正值自然界万物复苏之时,然而诗人却因个人情感上的困扰,未能完全享受春天带来的愉悦。这种情感的矛盾正是唐代诗人常见的主题之一,反映出当时社会中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与困惑。
诗歌鉴赏:
《春思二首·其一》在优美的自然景色中蕴藏着深刻的情感。诗人以“草色青青柳色黄”的春景开篇,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然而随之而来的“东风不为吹愁去”,却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忧愁。春天,作为万物复苏的季节,应该是充满希望的,但诗人却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愁苦,似乎春日的美景反而加深了他的烦恼。
诗中“桃花历乱李花香”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还暗示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桃花和李花的芬芳令人陶醉,但对于诗人来说,这种美好却无法抚平他心中的苦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交织,展现了春天的两面性:既有自然的生机与美丽,也有内心的孤独与烦恼。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最终使得整首诗在美丽的外表之下,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与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草色青青柳色黄:描绘了春天的草与柳,展现出春天的生机。
- 桃花历乱李花香:描述了桃花与李花的盛开,强调春天的美丽和芳香。
- 东风不为吹愁去:东风象征春天,然而它并不能带走内心的愁苦。
- 春日偏能惹恨长:春天的到来反而引发了更长久的烦恼与怨恨。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草色青青”和“柳色黄”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东风被赋予了情感,表现了诗人心中的无奈。
- 比喻:将春天的景象与内心的情感做对比,揭示出情感的复杂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苦闷。春天本应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但诗人却在美好之中感受到难以言说的愁苦,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象征生机与希望。
- 柳:象征柔情与依恋。
- 桃花:象征爱情与美好。
- 李花:象征清香与纯洁。
- 东风:象征春天与新生。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春天的美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春天的颜色有哪些? A. 绿色和黄色
B. 红色和白色
C. 蓝色和紫色 -
诗人感受到的春天带来的情感是什么? A. 快乐
B. 愁苦
C. 无聊 -
“东风不为吹愁去”中,东风象征什么? A. 秋天
B. 春天
C. 冬天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贾至的《春思二首》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均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但贾至更多地表现了内心的忧愁,而李白则展现出对自由与远方的向往。两者在表现手法上各有侧重,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