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范石湖牡丹诗》

时间: 2025-02-04 15:49:43

满城桃李已尘埃,丽日稠红次第开。

竹里柴扉掩春昼,坐看蜂蝶去还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城桃李已尘埃,丽日稠红次第开。
竹里柴扉掩春昼,坐看蜂蝶去还来。

白话文翻译

满城的桃花和李花已经凋零,尘埃落定。艳丽的阳光下,红花依次盛开。竹林中的柴门关上,春日的白昼静谧无声,我坐在这里看着蜜蜂和蝴蝶来来往往。

注释

  • 满城:整个城市。
  • 桃李:指桃花和李花,代表春天的花卉。
  • 尘埃:比喻花瓣凋落后留下的景象。
  • 丽日:美丽的阳光。
  • 稠红:浓密的红色,形容花朵的艳丽。
  • 竹里:竹林中。
  • 柴扉:用柴木做的门。
  • 春昼:春天的白天。
  • 坐看:静静地看。
  • 蜂蝶:蜜蜂和蝴蝶,象征春天的生机。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桃李”在古代诗文中常常用于象征春天和生机。诗人在描绘春天的美景时,使用这些意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儆,宋代诗人,字子熙,号石湖。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色,作品多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观察。

创作背景

《答范石湖牡丹诗》是吴儆在春日里对友人范石湖的回赠之作。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与友人共享春日美好的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首句“满城桃李已尘埃”通过对桃李花凋落的描写,传达出时间的流逝和春天的短暂。而“丽日稠红次第开”则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鲜花在阳光下争相开放,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接下来的“竹里柴扉掩春昼”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场景,柴门闭合,春日的安静让人感受到一种隐逸的生活状态。这种隐逸的生活不仅让人远离尘嚣,也让人更加贴近自然。而最后一句“坐看蜂蝶去还来”则展现了诗人悠闲的心态,静静观察着自然界的变化,感受着生命的循环。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友人的深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满城桃李已尘埃:整个城市的桃花和李花已经凋落,暗示春天的结束。
  2. 丽日稠红次第开:在美丽的阳光下,红花依次开放,展现出春天的生机。
  3. 竹里柴扉掩春昼:竹林中的柴门闭合,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4. 坐看蜂蝶去还来:静静地看着蜜蜂和蝴蝶的来往,体现出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满城桃李”和“丽日稠红”,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 比喻:用“尘埃”比喻花瓣的凋落,反映了时间的流逝。
  • 拟人:通过“蜂蝶去还来”,赋予蜂蝶以生动的生命力,增强了诗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同时,诗人展现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强调了在繁忙生活中寻找宁静与美的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李:象征春天、青春与生命的美好。
  • 丽日:象征光明与温暖,代表生命的希望。
  • 竹里:象征宁静与隐逸,反映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蜂蝶: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满城桃李”指的是什么? A. 梅花
    B. 桃花和李花
    C. 菊花
    D. 荷花

  2. “竹里柴扉”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繁忙的市场
    B. 宁静的竹林
    C. 热闹的街道
    D. 大海边的沙滩

  3. 诗人的态度是什么? A. 忧愁
    B. 忙碌
    C. 悠闲
    D. 焦虑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静夜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多反映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吴儆的悠闲形成对比。
  • 《静夜思》:通过描绘夜晚的宁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主题虽不同,但同样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