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金尚书棣华堂诗韵》
时间: 2025-02-04 15:36: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甘颜巷传家学,
敢比虞庠觌国光。
幸不北转求适楚,
宁须挟策去游梁。
下承上覆期相庇,
蒂固根深会益芳。
吾党未能冥一唯,
为裁狂简斐然章。
白话文翻译:
我甘心在这颜巷中传承家族的学问,
敢与虞庠相提并论,接触国家的光辉。
幸好我没有向北转身去寻求楚国的适宜,
宁愿手握书卷去游历梁国。
下面承载上面的希望,期望能互相庇护,
根基稳固而深厚,才能更加芬芳。
我们这个群体尚未能统一思想,
只能为修剪混乱而写下明白的篇章。
注释:
- 颜巷:指吴儆所居住的地方,象征着家庭的根基。
- 虞庠:古代的学校,象征着国家的教育。
- 北转求适楚:指向北方的楚国寻求适合的处所,暗指放弃根基。
- 挟策:指手持书卷,象征求学的态度。
- 下承上覆:指家庭或门第之间的支持关系。
- 冥一唯:指团体未能统一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儆,宋代诗人,生平不详,诗作多表现出对学问的尊重和对自身家族教育的自豪感。他的作品常常蕴含对社会和文化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正值国家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播的时期。吴儆作为一个在颜巷中传承家学的士人,表达了他对求学和传承文化的坚定信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家族教育的自豪感和对国家文化的关注。开篇“自甘颜巷传家学”,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族情怀,愿意在小巷中默默耕耘学问,不追逐名利与功名。接着提到“敢比虞庠觌国光”,将个人的学问与国家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诗人对教育的重视。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下承上覆期相庇”,描绘了家族之间的相互支持,强调了稳固的根基与深厚的文化传承会带来更美好的未来。最后,“吾党未能冥一唯”则流露出一种对团体思想不统一的无奈,表达了对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关系的思考。
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情感真挚,展现出诗人对家学与国家文化的深切理解与热爱,是一首具有思想深度与艺术美感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甘颜巷传家学:诗人甘愿在小巷中传承家庭的学问,表达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 敢比虞庠觌国光:敢于与国家的教育机构相媲美,体现对个人学问的自信。
- 幸不北转求适楚:庆幸没有向北去寻求外地的机会,强调对本土教育的坚持。
- 宁须挟策去游梁:宁愿手握书卷游历他地,也不愿放弃根基。
- 下承上覆期相庇:上下代之间的相互扶持和庇护。
- 蒂固根深会益芳:根基稳固,文化才能更加繁荣。
- 吾党未能冥一唯:团体未能统一思想的遗憾。
- 为裁狂简斐然章:只能简化混乱的思想,写出明晰的篇章。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中体现了对仗工整的特点,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将传承家学比作根基,将国家的教育比作光辉,深化了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家族教育的自豪感与责任感,同时反映了对国家文化的关心与思考,展示了个人在社会文化传承中的角色。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颜巷:象征家庭和个人的根基。
- 虞庠:象征国家教育和文化的光辉。
- 书卷:象征知识与学习的工具。
- 根深蒂固:象征文化传承的深厚与稳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吴儆的诗中提到他甘愿传承哪种学问?
- A. 个人的学问
- B. 家族的学问
- C. 国家教育
- D. 其他
-
“下承上覆”指的是什么?
- A. 家族之间的支持
- B. 个人努力
- C. 国家政策
- D. 文化的传播
-
诗中提到的“虞庠”是什么?
- A. 个人的学校
- B. 国家教育机构
- C. 家族的教育
- D. 古代的书籍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吴儆的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表达了对家乡和教育的珍视,但吴儆更加强调家族的传承与国家文化的联系,而陶渊明则更关注个人的归隐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风格和主题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