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治身如治玉,所贵无瑕疵。 玉美不愿市,身修岂求知。 人生为糊口,乃尔敛板趋。 渐失两鬓青,莫浣双袖缁。 勿用怀不平,弦急声易悲。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修身如同雕琢美玉,最珍贵的是没有瑕疵。美玉虽美却不愿上市,修身之人岂是为了求得他人知晓。人生在世往往为了糊口,因此才如此拘谨地趋附。渐渐地,两鬓的青丝变白,不要洗去双袖上的尘埃。不要心怀不平,弦绷得太紧声音就容易悲伤。
注释:
字词注释:
- 治身:修身,指修养自己的品德和行为。
- 瑕疵:玉石上的小毛病,比喻人的缺点。
- 市:上市,这里指炫耀。
- 糊口:维持生计。
- 敛板趋:形容拘谨地趋附,指为了生计而不得不低头。
- 浣:洗。
- 缁:黑色。
- 弦急声易悲:比喻心情紧张或压抑时,情绪容易变得悲伤。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但诗中“治身如治玉”可能受到古代玉文化的启发,玉在古代中国象征纯洁和高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炎(生卒年不详),字子安,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个人修养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此诗反映了作者对个人修养的重视以及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环境有所反思时创作的,表达了对修身养性的追求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个人修养的重视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首句以治玉为喻,强调修身的重要性,认为人应当追求内在的完美而非外在的炫耀。中间部分描绘了人生为了生计而不得不趋附世俗的无奈,以及随着时间流逝,人的青春和纯洁逐渐消逝的悲哀。最后,作者劝诫人们不要心怀不平,因为过度的紧张和压抑只会带来悲伤。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诗人追求内心平和与自我完善的精神风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治身如治玉,所贵无瑕疵:以治玉为喻,说明修身的重要性,强调人应当追求内在的完美。
- 玉美不愿市,身修岂求知:美玉虽美却不愿上市,比喻修身之人不追求外在的名声和认可。
- 人生为糊口,乃尔敛板趋:描述人生为了生计而不得不趋附世俗的无奈。
- 渐失两鬓青,莫浣双袖缁:随着时间流逝,人的青春和纯洁逐渐消逝,不要洗去双袖上的尘埃,象征保持内心的纯净。
- 勿用怀不平,弦急声易悲:劝诫人们不要心怀不平,因为过度的紧张和压抑只会带来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治身如治玉”,将修身比作雕琢美玉,形象生动。
- 象征:如“渐失两鬓青”,用两鬓的青丝变白象征时间的流逝和青春的消逝。
主题思想:
- 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提倡超然于世俗名利,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我完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象征纯洁和高贵。
- 两鬓青:象征青春和活力。
- 双袖缁:象征世俗的尘埃和岁月的痕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治身如治玉”的比喻意在强调什么? A. 修身的重要性 B. 玉的价值 C. 市场的竞争 D. 社会的评价
-
“玉美不愿市”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态度? A. 对市场的厌恶 B. 对名利的淡泊 C. 对玉的珍视 D. 对社会的失望
-
“渐失两鬓青”中的“两鬓青”象征什么? A. 青春和活力 B. 财富和地位 C. 知识和智慧 D. 健康和力量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对个人修养和超然物外的追求。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体现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个人品德的重视。
诗词对比:
- 王炎的《冬日书怀四首》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都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但王炎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而王安石的诗则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抱负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炎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王炎诗歌的背景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