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得故人书偶题
陆游
小筑稽山下,狂歌剡曲傍。
乡邻共鸡黍,童稚学农桑。
白首余年促,青编後日长。
此心谁复许,三叹付书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我在稽山下的小屋,伴随着剡曲的狂歌。乡邻们共分享着丰收的粮食,孩子们也在学习耕作和种植。岁月在白头之际显得愈发紧迫,而未来的日子似乎又是漫长。我心中的情感又能寄托给谁呢?我只能三次叹息,把这些感慨封存在信囊之中。
注释
- 小筑:指小屋。
- 稽山:地名,指的是稽山,位于今浙江省。
- 狂歌:指激昂的歌唱。
- 剡曲:剡溪的曲折,指的是剡溪附近的景致。
- 鸡黍:指丰收的谷物,通常指鸡和黍米,象征丰收的生活。
- 白首:指年老,意即白发苍苍。
- 余年:指余下的岁月。
- 青编:指青色的书籍,这里比喻未来的日子。
- 付书囊:把情感寄托在书信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他一生致力于报国,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概,也有细腻的情感。陆游的诗歌常常反映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得故人书偶题》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他人生的白发之际,时局动荡不安,国家的前景让他忧心忡忡。此时,他在山下的小屋中写下这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陆游晚年隐居生活的情景。诗中前四句描绘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状态,他在稽山下的小屋中,听着旁边剡溪的歌声,乡邻们共享丰收的快乐,孩子们在田间学习农桑。这种宁静而又充实的生活,似乎让陆游暂时忘却了国事的忧虑。然而,转折出现在最后四句,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年华,白头之年让他感到时间的紧迫,未来的日子却又显得漫长而无奈。他的心思无法寄托于他人,只能在书信中叹息和寄托。这种情感的转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既有对生活的热爱,又对未来的迷茫。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筑稽山下:描述诗人居住在稽山下的小屋,营造出一种恬静的氛围。
- 狂歌剡曲傍:旁边的剡溪流淌,伴随着激昂的歌声,暗示着诗人对青春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 乡邻共鸡黍:描绘乡邻们分享丰收的场景,表现了人们和谐的生活状态。
- 童稚学农桑:孩子们在学习耕作,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 白首余年促:年已白头,感慨时间的匆匆流逝。
- 青编後日长:未来的日子似乎无尽,暗含对未来的不确定。
- 此心谁复许:诗人感到孤独和迷惘,心中的情感难以寄托。
- 三叹付书囊:最后只能把这些感慨封存于书信中,流露出诗人的无奈与深情。
修辞手法
- 对比:前后对比宁静的生活和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
- 象征:鸡黍象征着丰收与安定,白首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反复:通过“三叹”强调内心情感的深重。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生活的宁静与内心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人虽身处田园,却无法摆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生命的思考,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稽山:象征着隐逸与宁静,代表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剡曲:象征着生活的乐章,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激荡。
- 鸡黍:象征着丰收与乡土情怀,体现简朴生活的美好。
- 白首:象征着岁月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鸡黍”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鸟类
B. 丰收的粮食
C. 一种乐器 -
“此心谁复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期待未来
B. 孤独与迷茫
C. 对生活的满足 -
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陆游的情感相似。
- 《山中杂诗》:王维,描绘了田园生活,情感也有共鸣。
诗词对比
- 陆游 vs. 李白:两位诗人在处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时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陆游多了几分沉思与忧虑,而李白则更显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陆游诗文集》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