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苏赵叟赴省试》

时间: 2025-01-26 07:38:52

关路谁非观国宾,此君肝胆独轮囷。

故家遗俗欲坠地,博士议郎方要人。

久矣扁舟弄江月,往哉駸马踏京尘。

敕中墨色如鸦湿,日待东归一笑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苏赵叟赴省试
关路谁非观国宾,此君肝胆独轮囷。
故家遗俗欲坠地,博士议郎方要人。
久矣扁舟弄江月,往哉駸马踏京尘。
敕中墨色如鸦湿,日待东归一笑新。

白话文翻译:

在这条通往京城的路上,谁不是在观望国家的宾客呢?然而只有你,心怀坦荡,心志如轮囷。你来自名门望族,但如今的传统和习俗正要衰落,而博士和议郎们才是如今所需的人才。你已经很久在扁舟上赏月了,现在要骑上骏马,踏上这京城的尘土了。圣旨上的墨迹如乌鸦一般湿润,期待你归来时笑容如新。

注释:

字词注释:

  • 观国宾:指观看来访的国家宾客,表示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与欣赏。
  • 肝胆独轮囷:比喻心胸宽广,意志坚定。
  • 故家遗俗:指的是家族传承下来的传统习俗。
  • 博士议郎:古代官职,表明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对人才的需求。
  • 扁舟:小船,这里暗指作者的闲适生活。
  • 駸马:指的是快马,象征迅速奔赴的状态。
  • 敕中墨色如鸦湿:形容圣旨上的墨迹湿润,表示刚刚书写,期待着新的开始。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国宾”反映了宋代对外交流的开放态度,而“博士议郎”则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对人才的重视。陛下的圣旨和对人才的期待,展示了时代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生于1125年,卒于1210年。他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作品多反映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结合,风格豪放,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陆游晚年,他的好友苏赵叟即将赴京参加省试。诗中表达了对好友的祝福和对时代的感慨,反映了陆游对人才选拔的关注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诗歌鉴赏:

《送苏赵叟赴省试》是一首抒发友情和表达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之作。诗中通过对一个即将参加科举考试的朋友的送别,展现了陆游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关路谁非观国宾”一句,开篇即设问,表现出对周遭景象的观察与思考,暗示着时代的动荡与人们对未来的期待。在诗中,陆游不仅仅是在送别一个朋友,更是在寄托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与忧虑。诗中提到的“故家遗俗欲坠地”,更是反映了陆游对传统文化衰落的惋惜。

整首诗在平静中流露出深邃的情感,表面上是对友人的祝福,实际上却蕴含了诗人对国家、对文化的深切关注。陆游用优美的意象描绘了友人的志向,同时也对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感到惋惜。最后一句“日待东归一笑新”,则是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展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关路谁非观国宾:在通往京城的道路上,大家都在关注国家的来宾。
  2. 此君肝胆独轮囷:唯有你心胸开阔,意志坚定。
  3. 故家遗俗欲坠地:你自古名门望族,而传统习俗却在逐渐衰落。
  4. 博士议郎方要人:如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博士和议郎为代表。
  5. 久矣扁舟弄江月:你已经在小船上赏月很久了。
  6. 往哉駸马踏京尘:现在要骑上快马,踏上京城的尘土。
  7. 敕中墨色如鸦湿:圣旨上的墨迹湿润,刚刚写好。
  8. 日待东归一笑新:期待你归来时的笑容如新。

修辞手法:
全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尤其是“肝胆独轮囷”,将朋友的性格特质生动呈现;“日待东归一笑新”则表现出对未来的期待与乐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赴京赶考的祝福,反映了对人才选拔的重视以及对传统文化衰落的忧虑,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关路:象征着人生的道路,通往理想与目标。
  • 国宾:代表外部世界的变化与对国家的影响。
  • 肝胆:象征忠诚与勇敢。
  • 扁舟:代表诗人的闲适生活与内心的宁静。
  • 駸马:象征着迅速与希望的到来。
  • 墨色:象征权威与正式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博士议郎”指的是什么?
    A. 官职
    B. 学者
    C. 文人
    D. 商人

  2.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肝胆独轮囷”比喻了____的性格。

  3. 判断题: 诗中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衰落的惋惜。 (对/错)

答案:

  1. A
  2. 坚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是送别诗,反映了友情与离别的情感。

诗词对比:
陆游与李白的作品对比,李白的豪放与陆游的沉思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多描绘个人的壮志,后者则更关注家国命运。两者的风格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诗人对生活的不同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陆游诗集》
  2. 《宋代诗人研究》
  3. 《古诗词鉴赏指南》
  4.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