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4-09-19 21:59:15

绿径穿花,红楼压水。

寻芳误到蓬莱地。

玉颜人是蕊珠仙,相逢展尽双蛾翠。

梦草闲眠,流觞浅醉。

一春总见瀛洲事。

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作者: 晏几道 〔宋代〕

绿径穿花,红楼压水。
寻芳误到蓬莱地。
玉颜人是蕊珠仙,
相逢展尽双蛾翠。

梦草闲眠,流觞浅醉。
一春总见瀛洲事。
别来双燕又西飞,
无端不寄相思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日美景:绿荫小径穿过花丛,红色楼阁倒映在水面上。我在寻花问柳时误入了蓬莱仙境。那位美丽的女子宛如仙子,双眉轻展,似乎在尽情展示她的娇美。梦中我悠然入睡,轻轻举杯,微醺在梦里。一整个春天都在回忆着那遥远的仙岛。自从分别后,燕子又向西飞去,愈发让我心中无尽相思,却无从寄托。

注释:

  • 绿径:绿荫小路,指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 红楼压水:红色的楼阁映在水中,表现出水面的宁静和美丽。
  • 蓬莱地: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理想的美好之地。
  • 玉颜:美丽的面容,形容女子的娇美。
  • 相逢展尽双蛾翠:相遇时展现出她的眉目如翠,形容女子的妩媚。
  • 梦草闲眠:在梦中安然入睡。
  • 流觞:举杯饮酒,表示欢愉。
  • 瀛洲:传说中的仙岛,象征遥远的理想和梦境。
  • 双燕:指燕子,象征分离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几道(约1030年-1115年),字叔原,号惭愧,北宋词人,工于词,尤以婉约派为著。他的词风清丽,情感细腻,常常描绘柔美的自然景色和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词创作于宋代,正值文人雅士追求闲适生活,词中描绘的美景和情感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爱情的渴望。

诗歌鉴赏:

《踏莎行》以清丽的笔调描绘了春日的美好景致以及词人内心的柔情与思念。全词以自然景物的描写为背景,展现出一种恬淡而悠然的生活态度。开头的“绿径穿花,红楼压水”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营造出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仿佛让人置身其境。然后,词人因寻芳而误入蓬莱仙境,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玉颜人是蕊珠仙”一句,不仅突出了女子的美丽,也暗示了词人对理想爱情的渴望。

后面的描写中,词人通过“梦草闲眠,流觞浅醉”,表现出一种轻松和愉悦的心情,然而随着“别来双燕又西飞”的转折,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显得愈发浓烈。这种对比更增强了情感的深度,表现出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情感的留恋。整首词情感细腻,意境优美,展现了词人对自然与爱情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绿径穿花,红楼压水:描绘出春日景色,绿树环绕的小路穿过繁花,红色楼阁映入水中,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2. 寻芳误到蓬莱地:在寻觅花香的过程中,意外来到理想中的美好境地,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 玉颜人是蕊珠仙:指美丽的女子犹如仙子,传达出对理想女性的赞美。
  4. 相逢展尽双蛾翠:形容相遇时女子的眉目如翠,展现出她的妩媚。
  5. 梦草闲眠,流觞浅醉:在梦中安然入睡,轻轻举杯,表示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
  6. 一春总见瀛洲事:整个春天都在回忆着那遥远的仙岛,表现出对美好回忆的珍视。
  7. 别来双燕又西飞:分别后,燕子又向西飞去,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8. 无端不寄相思字:没有办法寄托心中的思念,表达出一种无奈与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比作“蕊珠仙”,突显她的美丽与超凡脱俗。
  • 对仗:如“流觞浅醉”与“梦草闲眠”,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 拟人:如“双燕又西飞”,赋予燕子情感,使思念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春日美景的赞美,对理想爱情的向往,以及对离别的惆怅与思念。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与情感的交织,传达了作者对生活与爱情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绿径:象征生机与希望。
  2. 红楼:象征美丽与繁华。
  3. 蓬莱:象征理想与梦想的地方。
  4. 玉颜:象征美丽与爱情。
  5. 双燕:象征离别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绿径穿花”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春日的生机
    B. 秋天的落叶
    C. 冬天的雪景

  2. “别来双燕又西飞”中,双燕象征什么?
    A. 快乐
    B. 离别
    C. 富贵

  3. 诗中提到的“蓬莱”是指什么?
    A. 仙境
    B. 城市
    C. 战场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清照《如梦令》 - 描述女性情感与思念。
  2. 苏轼《水调歌头》 - 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晏几道《踏莎行》李清照《如梦令》:两者都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但晏几道更侧重于描绘自然景色,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达女性的内心情感和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词学通论》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