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4-09-19 21:59:15

楚女腰肢越女腮。

粉圆双蕊髻中开。

朱弦曲怨愁春尽,渌酒杯寒记夜来。

新掷果,旧分钗。

冶游音信隔章台。

花间锦字空频寄,月底金鞍竟未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晏几道 〔宋代〕

楚女腰肢越女腮。
粉圆双蕊髻中开。
朱弦曲怨愁春尽,
渌酒杯寒记夜来。
新掷果,旧分钗。
冶游音信隔章台。
花间锦字空频寄,
月底金鞍竟未回。


白话文翻译

楚国的女子身姿婀娜,越国的女子脸庞娇美。
她们的发髻如同粉色的圆蕊般绽放。
朱弦上弹奏的曲调充满了对春天逝去的怨恨,
那杯清酒冷却了我在夜间的思念。
新摘的果子已扔掉,旧的钗子也已分开。
游玩之地的音信在章台那边隔绝无期。
在花间的锦字书信空频寄出,
可月下的金鞍却始终未能归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楚女:指楚国的女子,象征美丽的女子。
  • 越女:指越国的女子,通常被视为风情万种。
  • 朱弦:指红色的弦乐器,代表音乐与情感。
  • 渌酒:清澈的酒,象征着思念与孤独。
  • 章台:古代女子游玩的地方,象征着约会与离别的情感。
  • 锦字:美丽的文字,常用于书信或诗词。

典故解析

  • 楚女与越女:两者常用来比喻不同风格的女子,楚女多描写婀娜的姿态,越女则注重容貌。
  • 花间锦字:指在花间寄送的书信,象征着情感的寄托与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几道(约1030-1110),字叔原,号惭愧,宋代词人,以其细腻、婉约的风格著称,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词作常描绘爱情、人生哲理,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鹧鸪天》可能创作于晏几道的晚年,反映了他对爱情与人生的思考。诗中描绘了女子的美丽与作者的思念,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感慨。


诗歌鉴赏

《鹧鸪天》以其清丽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吸引读者。开头两句通过对楚女和越女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女子美的赞美,同时也暗示诗人内心的渴望与思念。随着诗句的展开,朱弦曲调与渌酒的意象交织,表现出对春天的怨恨和对过去爱情的追忆。

诗中“新掷果,旧分钗”的句子,体现了爱情的变迁与无奈,象征着过去的甜蜜与如今的孤独。通过“冶游音信隔章台”,诗人表现出一种隔绝与失落,传达出对爱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最后的“花间锦字空频寄,月底金鞍竟未回”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

整首词在细腻的描写中折射出情感的复杂,不仅仅是对美的赞美,更是对时间流逝、爱情变迁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楚女腰肢越女腮:对比楚国女子的细腰与越国女子的美貌,设定了美的基调。
  2. 粉圆双蕊髻中开:生动描绘女子的发髻,传达青春的美丽。
  3. 朱弦曲怨愁春尽:音乐的忧伤表现了对春天消逝的无奈与愁苦。
  4. 渌酒杯寒记夜来:清酒的寒冷象征着孤独与思念,记忆中的夜晚充满了情感。
  5. 新掷果,旧分钗:象征爱情的变迁,甜蜜的回忆与现实的分离。
  6. 冶游音信隔章台:音信的隔绝传达出对爱的渴望与失落。
  7. 花间锦字空频寄:书信的寄送象征着情感的寄托,但却是空洞无物。
  8. 月底金鞍竟未回:最终的失落与等待,象征着对爱情的无尽牵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朱弦曲怨”将音乐与情感结合,增强了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词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通过“花间锦字”等意象,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女子美的描绘与对爱情的思考,表达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与失落,唤起人们对爱与美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楚女:象征婉约与柔美。
  • 越女:代表风情与美丽。
  • 朱弦:象征音乐与情感的交织。
  • 渌酒:代表孤独与思念。
  • 章台:象征约会与离别。
  • 花间锦字:象征情感的寄托与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鹧鸪天》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晏几道
    D. 苏轼

  2. “新掷果,旧分钗”中的“旧分钗”主要象征什么?
    A. 新的开始
    B. 过去的爱情
    C. 友情的分离
    D. 亲情的割舍

  3. 本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A. 对自然的描写
    B. 对战争的思考
    C. 对爱情的回忆与感慨
    D.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同样描绘了爱情的复杂与人生的无常。
  • 李清照的词作:如《如梦令》,也反映了对爱情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对比

  • 晏几道与李清照:两位词人都擅长婉约风格,但李清照的词更加强烈地表现出女性的情感与内心世界。而晏几道则更多地体现出对美的细腻描绘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晏几道评传》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