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词》

时间: 2025-04-28 00:47:19

乞巧望星河,双双并绮罗。

不嫌针眼小,只道月明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乞巧望星河,双双并绮罗。不嫌针眼小,只道月明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乞巧节的情景,诗人仰望星空,向银河祈求巧手。两位女孩身着华美的衣裳,虽然缝针的孔很小,但只要能在明亮的月光下看到更多的星星,她们就心满意足。

注释:

  • 乞巧:古时七夕节,女儿们向织女乞求巧手,祈求能够在织布方面有所造诣。
  • 星河:指银河,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 双双:两个人,形容女儿们的双双相伴。
  • 绮罗:华美的衣物,象征着美丽与富贵。
  • 针眼:缝纫时针穿过的孔,形容细微之处。
  • 月明:明亮的月光,象征着光明与美好。

典故解析:

乞巧节又称七夕节,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传说在这一夜,织女会将自己的巧手传授给那些乞巧的女子。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施肩吾,唐代诗人,以清丽、婉约的风格著称,擅长描绘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致。
  •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七夕节前后,表现了女儿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技艺的渴望。

诗歌鉴赏:

《乞巧词》通过简单的语言描绘了七夕节的美好氛围,传递出一种温馨的情感。诗中展现了女孩们对巧手的渴望,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诗人以“乞巧”这一主题,结合星河与月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浪漫而幻想的意境。双双相伴的女子形象,不仅体现了友谊与团结,也反映了女性在追求美好生活中的努力与坚持。

另外,诗中对细微之处的关注(如“针眼”)与对明亮月光的赞美,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在追求理想过程中,虽有艰辛,但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看到希望。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既具有个体的情感,又带有普遍的共鸣,使人能够产生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乞巧望星河”:表达了女儿们在七夕节仰望星空,祈求巧手的愿望。
    • “双双并绮罗”:描写了两位女孩并肩而立,身着华美衣物,展现出她们的美丽与期待。
    • “不嫌针眼小”:体现出她们对细节的执着,愿意为追求理想而不怕困难。
    • “只道月明多”:强调了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心中对美好前景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乞巧”与“望星河”,形式上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银河与美好理想相联系,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诗歌体现了对技艺的追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女性在传统文化中角色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星河:象征梦想与希望,代表着追求的目标。
  • 绮罗:象征着美丽与富贵,体现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 针眼:象征着艰难与细微之处,暗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所需的耐心与努力。
  • 月明:象征着光明与希望,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乞巧词》主要描写了哪一个节日? a) 中秋节
    b) 七夕节
    c) 清明节

  2. 诗中“绮罗”指的是什么? a) 食物
    b) 衣物
    c) 房屋

  3. “不嫌针眼小”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困难的恐惧
    b) 对细节的执着与坚韧
    c) 对生活的厌倦

答案

  1. b) 七夕节
  2. b) 衣物
  3. b) 对细节的执着与坚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施肩吾的《乞巧词》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都是描绘情感与理想的作品,但前者更侧重于女性的追求与梦想,后者则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忧伤。两首诗在表现主题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丰富的情感层次和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中的女性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