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26 23:52:36

苦住谁言岁月迟。

九城又到雪飞时。

凄凉开府吟哀赋,憔悴安仁叹鬓丝。

愁易了,恨难支。

灯前枉是说相思。

故人问我南游意,露重霜寒有雁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苦住谁言岁月迟。
九城又到雪飞时。
凄凉开府吟哀赋,
憔悴安仁叹鬓丝。
愁易了,恨难支。
灯前枉是说相思。
故人问我南游意,
露重霜寒有雁知。

白话文翻译:

谁会说岁月过得慢呢?
又到了九城飘雪的时节。
开府时的凄凉吟唱,
让人憔悴,安仁叹息白发。
愁苦容易消散,但恨却难以承受。
在灯下空谈相思,
老友问我南游的打算,
此时露重霜寒,唯有雁知晓。

注释:

  • 苦住:艰难地生活,或指长久地忍受困苦。
  • 九城:指古代的一个地名,象征着繁华之地。
  • 开府:指设立官府,通常与政治和权力相关。
  • 安仁:指安仁之地,可能是指某个地方或人名,反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 鬓丝:指头发,尤其是鬓角的白发,象征衰老。
  • 灯前:在灯光下,代表夜晚的孤独和思念。
  • 露重霜寒:天气寒冷,露水凝重,暗示着时节的变迁和内心的凄凉。

典故解析:

  • 安仁:可能与古代的隐士、名士有关,反映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
  • 雁知:雁是一种迁徙的鸟,常常用来象征思念和离别,此处暗示着远方的思念和孤独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随,近代诗人,曾参与新文化运动,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风格多变,既有古典韵味,也有现代意识。

创作背景:这首《鹧鸪天》创作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与政治的动荡,内心充满了对故人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鹧鸪天》以凄凉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开篇通过“苦住谁言岁月迟”引出对岁月无情的思考,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感伤。接着,描绘了冬天雪飞的画面,进一步渲染了整个诗的氛围,雪象征着寒冷与孤独,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在后面几句中,诗人通过“凄凉开府吟哀赋”表达了对政治生活的失望与对理想的追求,抒发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惋惜。“愁易了,恨难支”直白地表露出内心的纠结与苦闷,恨意难以释怀,愁苦却能渐渐淡去,显示出情感的复杂性。

最后两句通过与故人的对话,表达了对南游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重露与霜寒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雁的迁徙则暗示着思念和孤独。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苦住谁言岁月迟。 - 质疑别人对岁月缓慢的说法,强调自己的痛苦经历。
  2. 九城又到雪飞时。 - 通过季节的变化,传达了时间的无情和环境的孤寒。
  3. 凄凉开府吟哀赋, - 反映出身处政治权力中心的凄凉感,吟唱的哀赋象征着对理想的失落。
  4. 憔悴安仁叹鬓丝。 - 体现了岁月对人的摧残,白发的出现是对衰老的无奈。
  5. 愁易了,恨难支。 - 愁苦容易释怀,恨却难以承受,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6. 灯前枉是说相思。 - 在孤独的夜晚,谈论思念却显得无力和无奈。
  7. 故人问我南游意, - 朋友的关心却无法改变内心的孤寂。
  8. 露重霜寒有雁知。 - 用自然景象象征思念,雁的迁徙暗示着孤独与远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流逝的雪,象征无情和寒冷。
  • 拟人:将“愁”和“恨”赋予情感,使其具有人性化的特征。
  • 对仗:如“愁易了,恨难支”,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和对比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岁月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和对现实时局的无奈与忧伤。通过自然景象和个人经历的结合,诗人传达了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反思。

意象分析:

  • :象征冷漠与孤独,反映出内心的凄凉。
  • 白发:代表衰老与时间的流逝,彰显人生的无常。
  • 灯光:象征孤独与思念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
  • :象征迁徙与思念,代表着远方的孤独与牵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九城”象征什么? A. 繁华之地
    B. 田园诗境
    C. 乡村生活
    答案:A

  2. “愁易了,恨难支”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轻松与快乐
    B. 无奈与痛苦
    C. 自豪与骄傲
    答案:B

  3. 诗中“灯前”主要代表什么? A. 白天的忙碌
    B. 夜晚的孤独
    C. 朋友的陪伴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静夜思》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汇,表现了对生活的思考。
  • 《月夜忆舍弟》杜甫:表达了思念与孤独的情感,风格虽不同但情感内核相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古诗词选读》
  • 《顾随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