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达观师闻蝉》

时间: 2025-01-26 02:25:50

饮馀晨露吸馀风,噪遍高枝为俗聋。

欲比伯夷清已甚,不餐周粟腹常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饮馀晨露吸馀风,噪遍高枝为俗聋。
欲比伯夷清已甚,不餐周粟腹常空。

白话文翻译

我饮尽了早晨的露水,吸入了清晨的风;
鸣叫声响遍高枝,令世人变得聋听。
我想要比伯夷更清白高洁,
但不吃周朝的粮食,肚子却常常是空的。

注释

  • 饮馀:饮尽,喝完。
  • 晨露:早晨的露水,象征清新和自然。
  • :鸣叫,发出声音。
  • 俗聋:世俗的人变得耳聋,无法听到高洁的声音。
  • 伯夷:古代贤者,以清白和正直著称。
  • 周粟:周朝的粮食,象征世俗的物质享受。
  • 腹常空:肚子常常是空的,指生活贫困,无法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典故解析

  • 伯夷:伯夷是中国古代的贤士,以清白著称。他与弟弟叔齐拒绝接受周朝的食物,以示对周朝的不满,追求绝对的正直。这一典故在诗中用来表达诗人对高洁理想的向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梅尧臣(约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鹤汀,宋代诗人,以山水诗闻名,风格清新脱俗。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梅尧臣的隐逸生活中,反映了他对清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繁华的拒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蝉的鸣叫为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高洁理想的向往。开头两句描绘了清晨的景象,晨露和清风的结合,象征着纯净与生机。蝉鸣声响彻高枝,似乎在向世人宣告一种超脱世俗的声音,但却让世俗的人变得耳聋,不能听到这种高洁的追求。接下来的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伯夷理想的追求,想要比他更清白,但却因不愿接受周朝的粮食而常常感到饥饿。这种矛盾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诗人虽然追求清白的生活,却也不得不面对生活的艰辛,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孤独。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理想追求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渴望,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饮馀晨露吸馀风:诗人饮尽了早晨的露水,吸入清晨的风,表现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清新生活的向往。
    2. 噪遍高枝为俗聋:蝉鸣声响彻高枝,似乎在向世人呼喊,但世俗的人却对此无动于衷,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
    3. 欲比伯夷清已甚:诗人想要比伯夷更加高洁,表明自己的理想追求。
    4. 不餐周粟腹常空:虽然追求高洁,但却因不愿接受周朝的粮食而常感饥饿,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晨露和清风比作清新与纯净,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对仗:上下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蝉鸣被赋予了传递理想的功能,增加了生动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清白高洁理想的追求,反映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晨露:象征着纯净与清新,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蝉鸣:象征着理想与追求,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声音。
  • 伯夷:代表着理想中的高洁人物,激励诗人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
  • 周粟:象征着世俗的物质享受,反映出对世俗生活的拒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饮馀晨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亲近
    B. 对城市的向往
    C. 对世俗的依赖

  2. “欲比伯夷清已甚”中提到的伯夷是谁? A. 一位文人
    B. 一位仁者
    C. 一位贤士

  3. 诗人为什么“腹常空”? A. 因为追求理想而不愿接受世俗的物质
    B. 因为生活贫困
    C. 因为饮食不规律

答案

  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李白:梅尧臣的诗歌更注重内心的追求与理想,而李白则更多表现豪放与奔放的情感。两者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对比,但都反映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梅尧臣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