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可真东归因谒范苏州》

时间: 2024-09-19 22:02:32

姑苏台畔去,云壑付清机。

野策过寒水,山童护衲衣。

松门正投宿,竹笠带余晖。

谁爱杼山句,使君应姓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姑苏台畔去,云壑付清机。
野策过寒水,山童护衲衣。
松门正投宿,竹笠带余晖。
谁爱杼山句,使君应姓韦。

白话文翻译

我从姑苏台旁走过,云雾缭绕如同清机般柔和。
在野外的小路上经过冰冷的水流,山里的孩子小心翼翼地照顾着我的僧衣。
在松林的门口正好可以投宿,竹笠在夕阳的余晖中闪烁。
谁会喜欢杼山的诗句呢?你肯定是姓韦的。

注释

  • 姑苏:即苏州,古称姑苏,是江南的一座名城。
  • 云壑:指云雾缭绕的山谷。
  • 清机:清澈的溪水。
  • 野策:指野外的小路。
  • 寒水:冰冷的溪水。
  • 山童:山里的孩子,这里指照顾僧衣的小童子。
  • 松门:松树环绕的门口,象征安静的宿处。
  • 竹笠:用竹子编制的斗笠,遮阳避雨。
  • 杼山:杼山在古代文人中是一座著名的山,诗句暗指其诗文。
  • 姓韦:韦氏家族在古代文人中有一定的声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雪渔,晚号云溪,宋代著名诗人,生于江南,曾任职于朝廷,后来因政治斗争而离开。梅尧臣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尤其对江南的自然景色有独到的表现。他的诗作在宋代享有盛誉,与苏轼、黄庭坚并称为“宋诗三大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梅尧臣东归途中,因路过苏州,特意前往谒见范仲淹(范苏州),表达了对隐士的敬意和渴望交流的心情。诗中描绘了江南的自然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僧可真东归因谒范苏州》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情感。开头两句“姑苏台畔去,云壑付清机”,描绘了诗人在姑苏的行程,云雾缭绕的山谷,清澈的溪水,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印象。接下来的“野策过寒水,山童护衲衣”则通过细节描绘,表现出大自然的冷峻与人性的温暖,山童的照顾显得格外亲切。

“松门正投宿,竹笠带余晖”更是将诗人所处的环境具体化,松林的宿处与余晖的竹笠相映成趣,形成了一个静谧的晚景,给人一种归隐的感觉。而最后两句“谁爱杼山句,使君应姓韦”则抒发了诗人对文学的思考和对交流的渴望,暗含对文学传承的期待。

整首诗流畅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又有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体现了梅尧臣诗歌的典雅风格与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姑苏台畔去,云壑付清机:诗人描绘他离开姑苏的情景,云雾缭绕的山谷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2. 野策过寒水,山童护衲衣:通过野外的小路和山童的照护,表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3. 松门正投宿,竹笠带余晖:松林中的宿处与竹笠在夕阳下的余晖,给人一种温馨而平静的氛围。
  4. 谁爱杼山句,使君应姓韦:最后通过对诗句的提问,表达对文人交往的渴望,暗示对文学的欣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壑付清机”,将云雾比作清机,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如“姑苏台畔去,云壑付清机”。
  • 意象:松门、竹笠等意象,富有江南特色,营造出浓厚的地方风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文学的追求,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姑苏:象征江南的美丽与文化。
  • 云壑:象征自然的神秘与宁静。
  • 寒水:象征冷静与清澈的心态。
  • 松门竹笠:象征隐逸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姑苏”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北京
    • B. 苏州
    • C. 杭州
  2. 填空题:诗中提到“山童护___衣”,填入适当的字词。

  3. 判断题: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对/错)

答案

  1. B. 苏州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的诗作,表现了隐逸的生活。
  • 李白《夜泊牛津》: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梅尧臣 vs. 王维:两位诗人都擅长描绘自然,梅的诗更具江南特色,而王的诗则更为清幽深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大家》:对宋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进行深入剖析。
  • 《中国古典诗词选》:对古典诗词的选编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