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香雾氤氲结彩山》

时间: 2025-02-04 15:39:04

香雾氤氲结彩山。

蓬莱顶上驾头还。

绣鞯狨坐三千骑,玉带金鱼四十班。

风细细,佩珊珊。

一天和气转春寒。

千门万户笙萧里,十二楼台月上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香雾氤氲结彩山
香雾氤氲结彩山。
蓬莱顶上驾头还。
绣鞯狨坐三千骑,
玉带金鱼四十班。
风细细,佩珊珊。
一天和气转春寒。
千门万户笙萧里,
十二楼台月上栏。

白话文翻译:

香雾缭绕,笼罩着五彩斑斓的山。
在蓬莱的顶上,驾着车子缓缓归来。
绣着鞯子的狨猴,坐在三千骑士之上,
佩戴着玉带和金鱼,组成了四十个队伍。
微风轻细,佩饰摇曳生姿。
天空一片和气,春寒渐渐转暖。
千家万户中,笙萧声声悠扬,
十二座楼台上,明月高悬,照耀栏杆。

注释:

  • 氤氲:形容水汽弥漫的样子,这里指香雾缭绕。
  • 蓬莱:传说中的神仙居所,常用来象征美丽、理想的地方。
  • 绣鞯:装饰华丽的马鞍。
  • :一种小型猴子,常与骑士相伴。
  • 玉带金鱼:形容装饰华贵,玉带与金鱼都象征富贵。
  • 笙萧:两种传统乐器,笙为多音管乐器,萧为竹制的乐器。
  • 楼台:建筑物,指高楼或亭台,常与月景相结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这首词的作者不详,通常被认为是宋代的词人。宋代词风清丽细腻,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为题材,表达微妙的情感。

创作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期。词的创作常常受到个人情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和气与美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其清新的意境、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和谐。开篇“香雾氤氲结彩山”,便描绘了一幅如梦似幻的画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中的“蓬莱顶上驾头还”不仅暗示了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也隐含了归来时的温暖与喜悦。

“绣鞯狨坐三千骑,玉带金鱼四十班”,通过华丽的装饰和气势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壮观的场景,展现了春日的繁华与热闹。此处的“狨”与“骑”,使得画面具有生动的动态感。

接下来的“风细细,佩珊珊”,配合着微风轻拂的细致描写,流露出一种轻盈的美感。整体上,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千门万户笙萧里,十二楼台月上栏”,通过夜晚的乐声与明月的景象,给人以宁静平和之感。整首词在描绘春天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家园安宁、幸福生活的向往,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香雾氤氲结彩山:描绘山间雾气弥漫,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观。
  2. 蓬莱顶上驾头还:暗示理想之地的归来,寓意美好的生活。
  3. 绣鞯狨坐三千骑:通过华丽的骑士描述,增添气概与壮丽。
  4. 玉带金鱼四十班:象征富贵与繁华,展现丰富的生活场景。
  5. 风细细,佩珊珊:描绘春风轻柔,人与自然的亲密感。
  6. 一天和气转春寒:春天的温暖与和谐,象征新生。
  7. 千门万户笙萧里:生活的热闹与欢快,展现人们的幸福生活。
  8. 十二楼台月上栏:夜晚的宁静与美丽,营造温馨的氛围。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千门万户”与“十二楼台”,形成对称美。
  • 比喻:用“香雾”比作美好的生活环境。
  • 拟人:风细细,赋予风以人的感情。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香雾:象征美好、神秘的自然环境。
  2. 蓬莱:理想的美好境地,象征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3. 骑士与狨:体现勇敢与气度,代表人们的豪情壮志。
  4. 笙萧:音乐的象征,代表欢乐与生活的美好。
  5. 明月:夜晚的宁静与美丽,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香雾氤氲”主要描绘的是哪种景象?

    • A) 雪景
    • B) 雾霭
    • C) 阳光
    • D) 夜晚
  2. “千门万户笙萧里”中的“笙萧”指的是哪种事物?

    • A) 花草
    • B) 乐器
    • C) 建筑
    • D) 交通工具
  3. 诗中提到的“蓬莱”象征着什么?

    • A) 美好的理想
    • B) 现实的生活
    • C) 一种动物
    • D) 具体的地点

答案

  1. B) 雾霭
  2. B) 乐器
  3. A) 美好的理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了春天的美,但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内心的感受。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则通过豪放的气势展示了对春天的热烈追求,两者在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