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读书奉寄城间诸友》

时间: 2025-02-04 17:21:48

寥寥钟磬音,永日在空林。

多见僧家事,深便静者心。

虚亭云片泊,侧径石根侵。

此去城间远,君应懒出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寥寥钟磬音,永日在空林。
多见僧家事,深便静者心。
虚亭云片泊,侧径石根侵。
此去城间远,君应懒出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在太平山的宁静氛围中,钟磬声远远传来,仿佛在空旷的树林中回荡。常常可以看到寺庙里的事情,这样的景象让心灵越发宁静。虚亭里,云彩像小船一样停泊;小路边,石头根部被侵蚀得很深。离城镇的距离渐渐增远,朋友们恐怕懒得再出门来寻找我。

注释

字词注释

  • 寥寥:形容声音微弱、稀少。
  • 钟磬:寺庙中用来发声的钟和磬。
  • 空林:指幽静的树林。
  • 多见:常常看到。
  • 僧家事:寺庙里的事情。
  • 静者心:心中安静的人。
  • 虚亭:虚空的亭子,表示一种闲适的状态。
  • 云片:如同片状的云。
  • 侧径:小路。
  • 石根:石头的根部。
  • 此去城间远:离城镇越来越远。
  • 君应懒出寻:你应该不想再出来寻找我了。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僧家事”,反映了宋代士人对佛教文化的关注与向往,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生活的淡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翁卷,字子文,号白云,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喜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翁卷在太平山的读书时光,表达了他对宁静环境的向往,以及与友人之间的情谊。通过描绘自然与寺庙的景象,反映了他对世俗的淡泊和内心的平和。

诗歌鉴赏

这首《太平山读书奉寄城间诸友》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太平山的宁静与幽远,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对心灵宁静的向往。诗的开头“寥寥钟磬音”,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寺庙的钟磬声,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淡泊。接下来的“多见僧家事,深便静者心”,则直接表明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这里不仅仅是对寺庙生活的描绘,更是对静谧生活状态的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虚亭云片泊,侧径石根侵”,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最后一句“此去城间远,君应懒出寻”,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诗人似乎在告诉朋友们,不必特意来找他,享受这种宁静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理想,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寥寥钟磬音:描绘声音的微弱,仿佛在深林中回荡,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2. 永日在空林:时间在宁静的树林中显得无比悠长,暗示诗人沉浸在这种宁静之中。
  3. 多见僧家事:常常能看到寺庙的生活,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宁静与佛教文化的影响。
  4. 深便静者心:这种宁静的环境更加安抚了诗人的内心。
  5. 虚亭云片泊:描绘亭子与云的相互关系,展现出一种飘逸的美。
  6. 侧径石根侵:侧面小路的自然状态,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侵蚀。
  7. 此去城间远:表达了与城市的距离,象征着对世俗的超脱。
  8. 君应懒出寻:期望朋友们能够理解他的选择,不必特意来寻找他。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比作“片”,表现出轻柔和飘逸,增强了意境。
  • 对仗:如“钟磬音”与“空林”,构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排比:通过连续的景象描写,增强了整体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示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淡泊和对内心平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钟磬:象征寺庙文化与心灵的宁静。
  • 空林:代表自然的幽静与内心的安宁。
  • 虚亭:象征闲适的生活状态。
  • 云片:传达一种轻盈与自由的感觉。
  • 侧径:暗示生活的细节与自然的探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钟磬音”主要代表什么? A. 风声
    B. 寺庙的声音
    C. 湖水的涟漪
    D. 鸟鸣

  2. “此去城间远”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A. 对城市的热爱
    B. 对自然的向往
    C. 对友人的思念
    D. 对生活的厌倦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by 王维
  • 《静夜思》by 李白

诗词对比

《山中杂诗》与《太平山读书奉寄城间诸友》
两首诗均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心灵宁静的追求,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绘,而翁卷则更加强调与友人之间的情谊与内心的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诗词选》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