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岐山林逢吉明府》

时间: 2025-01-27 04:07:21

岐山高兴陇山连,制锦无私服晏眠。

鹦鹉语中分百里,凤凰声里过三年。

秦无旧俗云烟媚,周有遗风父老贤。

莫役生灵种杨柳,一枝枝折灞桥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岐山林逢吉明府 谭用之 〔宋代〕 岐山高兴陇山连,制锦无私服晏眠。 鹦鹉语中分百里,凤凰声里过三年。 秦无旧俗云烟媚,周有遗风父老贤。 莫役生灵种杨柳,一枝枝折灞桥边。

白话文翻译:

岐山与陇山相连,景色令人愉悦,您在治理这片土地时无私无畏,安然入睡。 在鹦鹉的鸣叫声中,百里之地被您分治,而在凤凰的鸣声中,您已在此地度过三年。 秦地虽无旧时的云烟美景,但周朝遗留下来的风俗使得这里的父老乡亲显得格外贤良。 请不要让百姓劳作种植杨柳,每一枝都折在灞桥边。

注释:

字词注释:

  • 岐山: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 陇山:地名,位于今甘肃省。
  • 制锦:比喻治理国家或地方。
  • 无私服晏眠:指官员无私地工作,安然入睡。
  • 鹦鹉语中分百里:比喻官员治理地方,如鹦鹉般能言善辩。
  • 凤凰声里过三年:比喻时间流逝,官员在此地已任职三年。
  • 秦无旧俗云烟媚:指秦地已无昔日的美景和风俗。
  • 周有遗风父老贤:指周朝遗留下来的良好风俗使得这里的老人显得贤良。
  • 莫役生灵种杨柳:不要让百姓劳作种植杨柳。
  • 一枝枝折灞桥边:比喻百姓的劳作成果被轻易破坏。

典故解析:

  • 制锦: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比喻治理国家或地方。
  • 鹦鹉语中分百里:比喻官员治理地方,如鹦鹉般能言善辩。
  • 凤凰声里过三年:凤凰象征吉祥,比喻时间流逝,官员在此地已任职三年。
  • 灞桥:位于长安附近,古代送别之地,折柳送别是传统习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用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抒怀寄意为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谭用之寄给岐山地区的官员林逢吉的,表达了对林逢吉治理地方的赞赏和对当地风俗的描述,同时也隐含了对百姓劳作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岐山和陇山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诗中“制锦无私服晏眠”一句,赞扬了林逢吉无私的治理态度。后文通过对鹦鹉和凤凰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林逢吉的治理成效和时间的流逝。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秦地和周地风俗的对比,以及对百姓劳作的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当地风俗和民生的关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官员的敬佩,也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岐山高兴陇山连”,描绘了岐山与陇山相连的美景,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宏大的背景。
  • 第二句“制锦无私服晏眠”,赞扬了林逢吉无私的治理态度,表达了对其的敬佩。
  • 第三句“鹦鹉语中分百里”,通过鹦鹉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林逢吉的治理成效。
  • 第四句“凤凰声里过三年”,通过凤凰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时间的流逝。
  • 第五句“秦无旧俗云烟媚”,指秦地已无昔日的美景和风俗。
  • 第六句“周有遗风父老贤”,指周朝遗留下来的良好风俗使得这里的老人显得贤良。
  • 第七句“莫役生灵种杨柳”,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劳作的同情。
  • 第八句“一枝枝折灞桥边”,通过折柳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劳作成果被轻易破坏的同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制锦”、“鹦鹉语中分百里”、“凤凰声里过三年”等,通过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官员的治理成效和时间的流逝。
  • 对仗:如“秦无旧俗云烟媚,周有遗风父老贤”,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岐山和陇山景色的描绘,以及对林逢吉治理成效的赞扬,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官员的敬佩。同时,通过对秦地和周地风俗的对比,以及对百姓劳作的同情,体现了作者对当地风俗和民生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岐山、陇山:自然美景的象征。
  • 制锦:官员治理的象征。
  • 鹦鹉、凤凰:官员治理成效和时间流逝的象征。
  • 秦地、周地:风俗的象征。
  • 杨柳、灞桥:百姓劳作和送别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制锦无私服晏眠”一句赞扬了林逢吉的什么态度? A. 无私的治理态度 B. 勤奋的工作态度 C. 安然入睡的态度 答案:A

  2. 诗中“鹦鹉语中分百里”一句通过什么比喻描述了林逢吉的治理成效? A. 鹦鹉的鸣叫 B. 凤凰的鸣声 C. 杨柳的折断 答案:A

  3. 诗中“一枝枝折灞桥边”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劳作的什么情感? A. 赞赏 B. 同情 C. 无奈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怀。
  • 王维的《送别》:通过对杨柳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谭用之的《寄岐山林逢吉明府》: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怀。
  • 王维的《送别》与谭用之的《寄岐山林逢吉明府》:两者都通过对杨柳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谭用之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唐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诗的详细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