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辟秀才》
时间: 2025-02-04 15:49:07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杨辟秀才
作者: 欧阳修 〔宋代〕
原文展示:
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学。
初谓独轩然,百鸟而一鹗。
既又得杨生,群兽出麟角。
乃知天下下,所识惭未博。
杨生初谁师,仁义而礼乐。
天姿朴且茂,美不待追琢。
始来读其文,如渴饮醴酪。
既坐即之谈,稍稍吐锋锷。
非唯富春秋,固已厚天爵。
有司选群材,绳墨困量度。
胡为谨毫分,而使遗磊落。
至宝异常珍,夜光惊把握。
骇者弃诸涂,窃拾充吾橐。
其於获二生,厥价玉一台。
嗟吾虽得之,气力独何弱。
帝阍启岩岩,欲献前复却。
遽令扁舟下,飘若吹霜箨。
世好竞辛咸,古味殊淡泊。
否泰理有时,惟穷见其确。
白话文翻译:
我以为我以前的老师,能从太学获得什么,
最初认为自己独特卓然,犹如百鸟中有一只鹗。
后来得到了杨生,如同群兽中出现了麟角。
这才知道在这天下,我所认识的人实在太少了。
杨生最初的老师,讲究仁义和礼乐。
天生的才华质朴而茂盛,优美的才华并不需要雕琢。
刚开始阅读他的文章,如同口渴时饮用甘美的乳酪。
坐下时与他交谈,慢慢地吐露出锋利的见解。
他的才华不仅仅在于富有的春秋,
更是厚重的天赋。
为何要刻意斤斤计较,让他被限制在格局之中?
珍贵的宝物极为罕见,夜光让人惊叹。
那些惊骇之人弃置于路旁,我便偷偷拾起充实我的钱袋。
对于获得两位才子,其价值如同一块美玉。
可叹我虽然得到了,气力却是何其微弱。
皇帝的门阍敞开着,想要献上却又后退。
急忙让小舟下水,漂浮得如同被风吹动的霜竹。
世人喜好竞争辛辣之味,古老的滋味则显得淡泊。
否定与承认总是有时,只有穷尽才能见到实在。
注释:
- 辟: 指的是“辟秀才”,是古代对有才华的人的称呼。
- 麟角: 比喻非常稀有的人才,借指杨生的独特才能。
- 醴酪: 醴是甜美的酒,酪是乳酪,表示美味的东西,引申为美好的文章。
- 绳墨: 比喻拘泥于规矩,限制了人的才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在文学上提倡“文以载道”,主张文章应有内容和意义。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欧阳修送别杨辟秀才之际,表达对杨生的赞赏与惜别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才华的惶恐与自谦。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杨生的卓越才华,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学术和道德的追求。
诗歌鉴赏:
《送杨辟秀才》是一首表达师友情谊与对才俊的赞美之作。欧阳修通过对杨辟秀才的描绘,展示了他卓越的才华与品德,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杨生的独特魅力。诗的前半部分将杨生的才华与古代的麟角相提并论,强调了其稀有与珍贵。后半部分则通过对自身的反思,表现出对才华的渴望与无奈。
通过对杨生的赞美,欧阳修不仅在表达对朋友的敬意,也在反映出自己对文人理想的追求。诗中提到的“世好竞辛咸,古味殊淡泊”,则引发了对当下社会风气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古代文人理想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精炼,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以“吾奇曾生者”开头,表明了对曾经老师的怀念,接着引出对杨生的赞美。
- 通过“百鸟而一鹗”的比喻,强调了自己对杨生优秀的初步印象。
- “群兽出麟角”则进一步加深了对杨生才华的赞美,说明其非常珍贵。
- “仁义而礼乐”强调了杨生的道德修养,显示出其内在的优秀。
- 整体结构上,诗歌通过对比与反思,形成了浓厚的情感基调。
修辞手法:
- 比喻: 使用“麟角”比喻杨生的稀有才能,“吹霜箨”形容舟行的轻盈。
- 对仗: 诗中有多个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 通过排比手法,增强了对杨生多方面才华的描述。
主题思想: 本诗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与惜别之情,同时反映出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谦逊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宋代文人对道德与才华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麟角: 象征稀有的才华。
- 霜箨: 象征轻盈与优雅的行舟。
- 醴酪: 象征美好的文章与思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欧阳修的《送杨辟秀才》是写给谁的? A. 自己
B. 杨辟秀才
C. 朋友 -
诗中用来比喻杨生才能的词汇是? A. 醴酪
B. 麟角
C. 霜箨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官场的失望
B. 对友人的赞美与惜别
C. 对金钱的追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送友人》
- 杜甫的《赠花卿》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送友人》相比,欧阳修的《送杨辟秀才》更加注重对友人品德与才华的刻画,而李白则更侧重于离别时的情感与豪情。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情谊,但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欧阳修及其时代的相关文献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