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楼 客中端午》
时间: 2025-01-11 22:59:26意思解释
过秦楼 客中端午
作者:朱唏颜 〔元代〕
原文展示:
水碧纱厨,月圆纨扇,悄悄午窗曾共。
祛愁楚艾,照眼安榴,节物把人传送。
无奈长昼如年,莺趁吟情,蝶迷乡梦。
怅归期多误,暮云凝望,乱愁如葑。
谁念我闷对骚经,慵寻遗谱,冷落赴湘琴弄。
醒魂正渴,筒碧初乾,买健听人呼。
不似归来故园,同泛香蒲,频倾春瓮。
尽痴儿呆女,齐唱湖楼兴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端午节的午后,诗人置身于美丽的环境中,窗外水蓝如碧,月光下的丝扇轻轻摇动。往日曾在这里共度时光,令人回忆起那段时光。尽管用楚艾草驱散愁绪,眼前的石榴花却映照着节日的气氛,节日的气息令人沉醉。可惜漫长的白昼让人感觉像过了一年,黄莺追逐着吟唱的情绪,蝴蝶在梦中迷失了方向。归家的期望常常被误期的云霞所阻,心中的愁苦如同纷乱的葑草。谁能想到我在这里郁郁寡欢,懒得去翻找旧谱,冷落了心爱的湘琴。此时的我正渴望清醒,刚刚倒满的清水,听到有人在呼唤。归乡的感觉与故园的景象截然不同,无法像以前那样共同泛舟于香蒲之上,频频举杯畅饮春天的美酒。身边的痴情男女,齐声唱着《湖楼兴》的曲调。
注释:
- 纱厨:轻薄的窗帘,形容水色清澈。
- 楚艾:古时端午节用艾草驱邪的习俗。
- 安榴:指安静的石榴花,象征美好。
- 莺:指黄莺,象征春天的生机。
- 湘琴:古代一种琴,常与湘水相关,象征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唏颜,元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表现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情感的深刻体悟,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风格清新幽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端午节,正值诗人身处客中,思乡情绪显得更加浓烈。借助节日的氛围,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当下孤独情绪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端午节的景象,诗人在客居他乡,虽有节日的热闹,却倍感孤独。开头几句通过描绘水色和月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带出回忆的温馨。中间部分转向对归期的惆怅,长昼的无奈让人倍感时光的漫长,黄莺和蝴蝶的意象则增添了动感和生机,显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结尾几句则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思考,结合对饮酒和歌唱的描绘,表达了对共同欢乐时光的渴望。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在抒情上有着深厚的层次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和对人情的深刻体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碧纱厨:窗外水色碧绿,轻纱窗帘轻拂,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月圆纨扇:描绘月光下使用的丝扇,暗示着节日的美好。
- 悄悄午窗曾共:回忆与人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暗含对友人的思念。
- 祛愁楚艾:提到端午节的习俗,借助艾草来驱散忧愁。
- 照眼安榴:石榴花的美丽吸引着诗人的目光,象征着节日的欢快气氛。
- 无奈长昼如年:长时间的等待让人觉得时光漫长,暗示着思乡的苦楚。
- 莺趁吟情:黄莺的欢唱与诗人的吟咏形成呼应,增添了诗的动感。
- 怅归期多误:对归乡的渴望却常常因种种原因而延误,表达了无奈的心情。
- 乱愁如葑:比喻心中的烦恼如同葑草般杂乱,难以理清。
- 谁念我闷对骚经:表达了对孤独和无聊的感慨,提到骚经(古代诗歌),暗示对文化的追求。
- 慵寻遗谱,冷落赴湘琴弄:懒于去寻旧谱,冷落了自己心爱的琴,表现出一种失落。
- 醒魂正渴,筒碧初乾:渴望清醒,刚倒好的水象征着对新生活的渴望。
- 买健听人呼:听到外面人的呼唤,暗示社交生活的渴望。
- 不似归来故园:表达了与故乡的不同,强调了归属感的缺失。
- 同泛香蒲:想象与旧友泛舟于香蒲之上,表现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 尽痴儿呆女:形容身边的人,反映出节日的热闹和人情的温暖。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乱愁如葑”比喻烦恼的混乱,形象生动。
- 拟人:黄莺和蝴蝶的描写使它们似乎有了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音韵和句式上都有较好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在节日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展现了人们在欢庆中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生活的感慨。通过细腻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故乡和故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在外生活的无奈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清澈与宁静,表达内心的渴望与思考。
- 月:象征团圆与思念,暗示节日的氛围。
- 艾草:端午节的习俗,象征驱邪与保平安。
- 莺与蝶: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现端午节的气氛? A. 水碧
B. 月圆
C. 楼台
D. 以上都是 -
诗中提到的“楚艾”主要用于什么目的? A. 美观
B. 驱邪
C. 祭祀
D. 娱乐 -
诗人对归乡的期望如何? A. 期待
B. 无奈
C. 冷漠
D. 轻松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
- 《端午即事》屈原:涉及端午节的传统与文化。
诗词对比:
- 朱唏颜与李白:两位诗人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均展现出浓重的思乡情感,李白的豪放与朱唏颜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包含朱唏颜的作品及相关背景。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探讨古诗词的艺术特征与解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