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诸葛祠》

时间: 2025-02-04 15:34:23

孤云何其高,明月不可系。

灼灼抱此心,与世自泾渭。

释来从所欢,感乱亦歔欷。

咨惟今之人,窃国未云耻。

白首入吴市,秋风恐燕水。

区区袁与曹,等是刺客耳。

而我于其间,秉义不敢坠。

袁音回衡飙,清义动幽邃。

天心固难亮,吾独信所履。

溶溶日间云,漠漠点寒砌。

饥鼯堕苍瓦,澹薄公所憩。

静然想英姿,孤怀亦差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云何其高,明月不可系。
灼灼抱此心,与世自泾渭。
释来从所欢,感乱亦歔欷。
咨惟今之人,窃国未云耻。
白首入吴市,秋风恐燕水。
区区袁与曹,等是刺客耳。
而我于其间,秉义不敢坠。
袁音回衡飙,清义动幽邃。
天心固难亮,吾独信所履。
溶溶日间云,漠漠点寒砌。
饥鼯堕苍瓦,澹薄公所憩。
静然想英姿,孤怀亦差。

白话文翻译

孤云是多么高远啊,明月却无法被束缚。
我怀抱着这炽热的心,与世俗的界限分明。
释教的来临是为了欢愉,而内心的纷乱也让我叹息。
我对现今之人感慨,窃取国家的行为竟毫无羞耻。
白发苍苍的我走入吴市,秋风中让我担忧燕水的寒冷。
袁绍与曹操,不过是同类的刺客罢了。
而我在这之间,坚守正义不敢退缩。
袁绍的声音如同回响的风,清白的义气动人心弦。
天意本难以明亮,而我唯独相信自己所走的路。
轻柔的日光透过云层,淡淡地映照在冷清的石阶上。
饥饿的鼯鼠在苍白的瓦上滑落,寂静中我对公所的回忆。
静静地想起那英俊的姿态,我孤独的情怀也不遑多让。

注释

  • 孤云:指孤独的云,象征高远和自在。
  • 泾渭:指泾水与渭水,比喻清晰的界限。
  • 释来:释教的传入。
  • 窃国:指窃取国家,形容人的不义行为。
  • 白首:指年老的人。
  • 吴市:指古代吴国的集市。
  • 刺客:历史上指代那些暗杀他人的人,暗喻权臣。
  • 袁与曹:指袁绍和曹操,两位历史人物,代表了权力斗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希夷,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因其作品而受到后世的重视。他的诗风清新洒脱,常常流露出对时局的思考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历史动荡之际,诗人通过对诸葛亮的祠堂的拜访,抒发自己对国家动乱和个人理想的感慨,同时表达对当时政治形势的不满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诗歌鉴赏

《谒诸葛祠》通过对孤云、高月与泾渭分明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的坚守。刘希夷以极具哲理的语言探讨了人与社会、人与理想之间的关系。诗中的“窃国未云耻”一语,犀利地批评了当时社会的不正之风,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在情感上,诗人通过对比个人的高洁理想与世俗的卑微行为,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悲哀。独自面对政治腐败的现实,诗人深感孤独,但仍选择坚守正义,表现出一种高洁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

整首诗在意象上构建了一幅孤独而坚定的画面,孤云与明月形成鲜明对比,既有高远又有难以捉摸的无奈。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诗人表现了对英雄气概的崇敬,同时也在反思历史的教训,传达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孤云何其高:孤独的云多么高远,形象地展示了诗人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
  2. 明月不可系:明亮的月亮无法被束缚,表明理想的高远与现实的无奈。
  3. 灼灼抱此心:炽热的心怀抱着理想,强调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
  4. 与世自泾渭:与世俗有明显的界限,反映了诗人的清高与独立。
  5. 释来从所欢:释教的来临带来了欢愉,但心中仍感到纷扰。
  6. 感乱亦歔欷:内心的混乱使得诗人感叹不已。
  7. 咨惟今之人:感慨当今之人,批评其道德沦丧。
  8. 窃国未云耻:指出窃取国家的行为毫无羞耻之心,反映社会风气的堕落。
  9. 白首入吴市:年老的诗人走入吴国的集市,暗示时光流逝。
  10. 秋风恐燕水:秋风萧瑟,预示着对故乡的担忧。
  11. 区区袁与曹:将袁绍与曹操比作刺客,暗喻权力争斗的残酷。
  12. 而我于其间:自我定位于历史的洪流中,坚守正义。
  13. 秉义不敢坠:在纷乱中坚持正义,不敢放弃自己的信念。
  14. 袁音回衡飙:袁绍的声音如同回响的风,刺激着诗人的情感。
  15. 天心固难亮:天意本难以明亮,反映出对命运的无奈感。
  16. 吾独信所履:我唯独相信自己所走的路,坚定信念。
  17. 溶溶日间云:轻柔的日光透过云层,描绘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18. 漠漠点寒砌:寒冷的石阶上点缀着光影,增添了诗意的深邃。
  19. 饥鼯堕苍瓦:饥饿的鼯鼠在瓦上滑落,象征着孤独的处境。
  20. 澹薄公所憩:寂静中对过往的怀念,展现了对英雄的思念。
  21. 静然想英姿:静静回忆起英俊的姿态,表现对英雄的向往。
  22. 孤怀亦差:孤独的心怀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孤云与明月的比喻,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复:多次强调孤独与坚持,突出诗人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对权力斗争的批判,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通过历史的回望,诗人不仅反思个人的处境,也对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审视,最终传达出一种坚守正义、不屈不挠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云:象征自由与高远。
  • 明月:象征理想与纯洁。
  • 袁与曹:象征权力争斗与阴暗。
  • 秋风:象征流逝的时光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孤云”所象征的是什么?

    • A. 高远的理想
    • B. 现实的无奈
    • C. 纷乱的心绪
  2. “窃国未云耻”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批评?

    • A. 对英雄的怀念
    • B. 对当今人道德沦丧的批评
    • C. 对个人孤独的感慨
  3. 诗中提到的“白首”指的是?

    • A. 年轻人
    • B. 年老的人
    • C. 英雄人物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 王昌龄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将进酒》李白

诗词对比

  • 《出塞》:同样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英雄气概的崇敬。
  • 《月夜忆舍弟》:在孤独和思念的情感上与《谒诸葛祠》有相似之处,都表现了对过往的深情回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白与他的时代》

相关诗句

孤云何其高,明月不可系。下一句是什么

灼灼抱此心,与世自泾渭。上一句是什么

灼灼抱此心,与世自泾渭。下一句是什么

释来从所欢,感乱亦歔欷。上一句是什么

释来从所欢,感乱亦歔欷。下一句是什么

咨惟今之人,窃国未云耻。上一句是什么

咨惟今之人,窃国未云耻。下一句是什么

白首入吴市,秋风恐燕水。上一句是什么

白首入吴市,秋风恐燕水。下一句是什么

区区袁与曹,等是刺客耳。上一句是什么

区区袁与曹,等是刺客耳。下一句是什么

而我于其间,秉义不敢坠。上一句是什么

而我于其间,秉义不敢坠。下一句是什么

袁音回衡飙,清义动幽邃。上一句是什么

袁音回衡飙,清义动幽邃。下一句是什么

天心固难亮,吾独信所履。上一句是什么

天心固难亮,吾独信所履。下一句是什么

溶溶日间云,漠漠点寒砌。上一句是什么

孤云何其高,下一句是什么

明月不可系。上一句是什么

明月不可系。下一句是什么

灼灼抱此心,上一句是什么

灼灼抱此心,下一句是什么

与世自泾渭。上一句是什么

与世自泾渭。下一句是什么

释来从所欢,上一句是什么

释来从所欢,下一句是什么

感乱亦歔欷。上一句是什么

感乱亦歔欷。下一句是什么

咨惟今之人,上一句是什么

咨惟今之人,下一句是什么

窃国未云耻。上一句是什么

窃国未云耻。下一句是什么

白首入吴市,上一句是什么

白首入吴市,下一句是什么

秋风恐燕水。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