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甘泉献赋人,流落浙江滨。
自叹三年谪,归来万事新。
铨衡时进对,户牖日相亲。
明主方思贾,非徒问鬼神。
白话文翻译:
甘泉(即甘泉寺,指诗人所处的地方)有赋诗的人,我在浙江一带流落。
我自叹经历了三年的贬谪,归来后万事都焕然一新。
在这段时间里,官员们对我很关注,家里的窗户和门也日渐亲近。
明主(英明的君主)正在思考如何治理国家,并不仅仅是询问神灵的事情。
注释:
- 甘泉:指甘泉寺,代表诗人所处的地方。
- 流落:流亡或漂泊,指因政治原因而失去官职,流亡他乡。
- 谪:贬谪,指官员被降低职务或流放。
- 铨衡:指考核和评价,通常与官员的选拔、任用有关。
- 户牖:门窗,象征家庭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主张儒家治国理政,倡导稳健的政治理念。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司马光贬谪期间,反映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时局的感悟。诗中的情感表达了对过去经历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淡淡的忧伤与淡然的哲思为主调,展现了诗人经历贬谪后的感慨与自省。开篇的“甘泉献赋人”,既是自我介绍,也暗示了他与地方的连接与情感。在经历了三年的流亡后,诗人不仅在地理上回归,更在精神和心态上找到了新的起点。
“自叹三年谪,归来万事新。”诗人以自叹的方式,表达了对过去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希望,显示出一种从容与达观的态度。接着,诗人提到“铨衡时进对”,暗示他重回官场的可能性,反映出他对于政治的关注与参与。
最后两句“明主方思贾,非徒问鬼神。”则是对治理之道的深刻思考,强调明主应关注国家大事,而不仅仅是依赖于神灵的庇佑,体现了诗人作为政治家的理想与责任感。整首诗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有对社会的思考,展现了司马光的深邃智慧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甘泉献赋人:介绍自己在甘泉创作,暗示他有才华。
- 流落浙江滨:表达自己在外流亡的孤独与无奈。
- 自叹三年谪:自我反省,感慨流亡的时间。
- 归来万事新:归来的希望与新生的期待。
- 铨衡时进对:反映对当政者的关注。
- 户牖日相亲:家庭温暖,象征亲情的回归。
- 明主方思贾:提醒统治者应关注国家事务。
- 非徒问鬼神:强调理智治理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甘泉献赋人,流落浙江滨”形成对仗句式,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如“户牖”象征家庭的温暖与归属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映个人在政治风波中的沉浮,表达对家庭的渴望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体现出诗人对命运的从容态度与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甘泉:象征诗人的理想与创作环境。
- 浙江滨:代表流亡的无奈与孤独感。
- 明主:象征理想的统治者,关心民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甘泉”指的是: A. 一种饮料
B. 诗人创作的地方
C. 一位神仙 -
“自叹三年谪”中“谪”意为: A. 升迁
B. 贬谪
C. 退休 -
诗中提到“明主方思贾”,意指: A. 明主应关注国家事务
B. 明主应问鬼神
C. 明主需贬谪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个人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 李白的《将进酒》: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李白的《庐山谣》对比,李白在诗中强调个人理想与自由,而司马光则更关注社会责任与理智治理,展现出不同的诗人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涵盖司马光及其 contemporaries 的作品。
- 《资治通鉴》:了解司马光的历史观与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