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公子 舟泊枫桥,游重建寒山寺,怀张懿孙》
时间: 2025-01-26 00:35: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安公子
舟泊枫桥,游重建寒山寺,怀张懿孙
——姜胎石
打桨烟云里,白公堤下孤舟倚。
点点萍花,流不尽真娘珠泪。
懒去寻秋,没个南朝寺。
君莫笑,海外神仙吏。
乘海风吹到,访遍寒山故址。
结构今何似,亏他摹写诗中意。
渔火江枫,谁省识当年愁思。
一样钟声,搅破离人睡。
过夜半,夜色阑珊矣。
祈满天霜月,今古都成韵事。
白话文翻译
在烟云缭绕中划桨,孤舟静静依靠在白公堤旁。
点点浮萍像是流不尽的真娘珠泪。
懒得去寻找秋天的踪迹,南朝的寺庙无处可寻。
你可别笑,海外的神仙和官吏。
乘着海风我来到了这里,走遍寒山的旧址。
如今的景象和昔日有什么相似,都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意境。
渔火与江边的枫树,谁能记得当年的愁苦。
相同的钟声,打扰了离人的梦。
夜已过半,夜色渐渐浓郁。
祈愿天上的霜月,古今都成了诗韵的故事。
注释
- 打桨:划动船桨,指在水上划船。
- 白公堤:指的是白公堤,是江南地区著名的景点之一。
- 萍花:水面浮萍,象征着离愁别绪。
- 真娘:指温柔、贤惠的女子,象征着思念。
- 南朝寺:南朝时期的庙宇,暗指历史的沧桑。
- 神仙吏:比喻那些在海外的隐士与官员,带有调侃的意味。
- 寒山:寒山寺,位于苏州,是著名的古刹。
- 渔火:渔民夜间捕鱼时点燃的灯火,象征着乡愁。
- 钟声:寺庙的钟鸣声,常与思念和离愁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胎石,近代诗人,活跃于清末民初,擅长古体诗,作品多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悟。其诗作风格受到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姜胎石游览寒山寺时,心中思念已故的友人张懿孙。诗中融入了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变化的思考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整首《安公子》以舟泊枫桥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在游历时的感受与思绪。开头的“打桨烟云里”描绘出了一幅朦胧的江南水乡画面,渔舟在水面轻轻摇曳,给人一种静谧与悠远的感觉。接着通过“点点萍花,流不尽真娘珠泪”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相结合,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与对故人的思念。诗中的“懒去寻秋”与“没个南朝寺”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历史的沧桑感。
诗中提到的“君莫笑,海外神仙吏”则是对他人生活状态的调侃,显示了诗人的豁达与洒脱。在回忆和现实的交织中,诗人强调了“一样钟声,搅破离人睡”,用钟声来象征无法平静的内心,表达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最后,诗人以“祈满天霜月”作结,意在希望与祝愿,尽管人生充满离愁,但美好的事物依旧存在,古今都在诗韵中交融。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示了诗人对生活和友谊的独到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打桨烟云里:描绘了在江面上划船的场景,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白公堤下孤舟倚:孤舟停靠在白公堤下,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 点点萍花,流不尽真娘珠泪:浮萍如泪,表达思念之情。
- 懒去寻秋,没个南朝寺:对秋天的无奈和对历史的追忆。
- 君莫笑,海外神仙吏:调侃他人,展示诗人的幽默感。
- 乘海风吹到,访遍寒山故址: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寻与探索。
- 结构今何似,亏他摹写诗中意:对比昔日与今朝,感慨变迁。
- 渔火江枫,谁省识当年愁思:渔火与枫树,象征着不可磨灭的记忆。
- 一样钟声,搅破离人睡:钟声打扰了梦,引发思绪的涟漪。
- 过夜半,夜色阑珊矣:夜色渐浓,暗示时间的流逝。
- 祈满天霜月,今古都成韵事:希望与祝愿,古今交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点点萍花”比喻思念的泪水。
- 对仗:如“打桨烟云里,白公堤下孤舟倚”,形成整齐的韵律感。
- 拟人:如“搅破离人睡”,赋予钟声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思念与怀旧,透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微妙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云:象征着模糊和遥远的记忆。
- 孤舟:代表孤独和思索。
- 萍花:象征离愁别绪。
- 钟声:代表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加深。
- 霜月:象征清冷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打桨烟云里”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秋天的树林
- B. 江南的水乡
- C. 高山的雪景
-
“点点萍花”象征了什么?
- A. 生活的美好
- B. 思念的泪水
- C. 友情的温暖
-
诗人提到的“南朝寺”象征着什么?
- A. 现代建筑
- B. 历史的沧桑
- C. 自然风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安公子》都围绕着思念主题,前者是对家乡的思念,后者则是对友人的怀念。
- 《送元二使安西》表现了别离之情,情感深切,两者都是对离愁的细腻描写。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词鉴赏指南》
- 《近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