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溪十咏·莲池》

时间: 2025-01-27 03:29:31

莲池一亩余,瀰瀰吞众流。

花繁不近堤,欲往无方舟。

不及池中鱼,随波自沈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莲池一亩余,瀰瀰吞众流。
花繁不近堤,欲往无方舟。
不及池中鱼,随波自沈浮。

白话文翻译:

这片莲池大约一亩多,水波荡漾,吞没了周围的溪流。
池边的花朵繁盛,却无法靠近堤岸,想去却没有船只。
不如池中的鱼儿,随着水波自由沉浮。

注释:

  • 莲池:指盛开莲花的池塘。
  • 瀰瀰: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 吞众流:指莲池的水面宽广,能容纳周围的水流。
  • 花繁:花儿开得繁盛。
  • 不近堤:无法接近堤岸。
  • 欲往无方舟:想要前往却没有船只。
  • 不及:不如。
  • 随波自沈浮:随水波自由上下浮沉。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莲池”这一意象,可以联想到中国古代诗词中对莲花的赞美,莲花常象征着纯洁与高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字仲舜,号白云居士,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流畅。

创作背景:

《潭溪十咏》是刘子翚对潭溪风光的赞美,其中“莲池”这一首描绘了莲池的美丽景象和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刘子翚的《莲池》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观,池塘中的莲花与自由游动的鱼儿构成了和谐的画面。诗的开头用“一亩余”来描述莲池的面积,给人以宽广的感觉,接着“瀰瀰吞众流”则通过动态的水波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仿佛能听到水流声。接下来的两句通过“花繁不近堤”和“欲往无方舟”传达了对自由的渴望与无奈,诗人想要接近那美丽的莲花,却因缺乏舟船而无法实现。最后一句“不及池中鱼”揭示了对比,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而自己却被困在岸边,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哲理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莲池一亩余:描绘出莲池的面积,给人以空间感。
  2. 瀰瀰吞众流:描写水波的状态,形象生动。
  3. 花繁不近堤:表达了莲花的繁盛与距离岸边的无奈。
  4. 欲往无方舟:进一步强调了想去却无法到达的无奈。
  5. 不及池中鱼:通过对比,指出鱼儿的自由。
  6. 随波自沈浮:形象地描绘出鱼儿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莲池和鱼儿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突出自由与束缚的主题。
  • 拟人:通过“随波自沈浮”赋予鱼儿以人的情感与状态,增强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如“欲往无方舟”与“不及池中鱼”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莲池的美景和鱼儿的自由,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体现了人与自然间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莲池:象征纯洁与高雅,同时也是自然美的体现。
  • 水波:代表了流动与自由,强调生命的流动性。
  • :象征自由与无拘无束,反映了诗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 :象征美好,但被束缚在岸边,反映诗人内心的矛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莲池》一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刘子翚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莲池”面积约为多少?

    • A. 一亩
    • B. 一亩余
    • C. 两亩
    • D. 半亩
  3. 诗中鱼儿的状态是?

    • A. 自由游动
    • B. 被困在岸边
    • C. 在岸上晒太阳
    • D. 被捕捉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词对比:

《山居秋暝》与《莲池》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的诗更加强调了山水的宁静与和谐,而刘子翚则通过对比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对自由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