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道诗人咏絮烟,清愁欲拂碧云边。
莲歌阒寂波如削,兰佩轻寒露渐圆。
笔若生花应尽落,扇当长夏已先捐。
红颜一去无消息,怅卧东风十二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听闻诗人咏叹的情景,感受到淡淡的忧愁,仿佛想要拂去那碧蓝的云朵。诗中的莲花歌声在寂静的水面上荡漾,仿佛被削去了一般,兰花的佩饰微微冰冷,露水渐渐凝圆。笔似乎在纸上生出了花朵,但最终必将落下;扇子在炎热的夏天里已经被遗弃。红颜离去后再无消息,诗人只能怅然躺卧在东风中,已经过去了十二年。
注释:
- 闻道:听到道理或诗歌,通常指诗人与诗歌的关系。
- 咏絮烟:指咏叹如絮的烟雾,含有柔美的意象。
- 清愁:清淡的忧愁,形容内心的淡淡哀伤。
- 莲歌阒寂:莲花的歌声寂静无声。
- 波如削:水面如同被削平,形容水波的平静。
- 兰佩:兰花的佩饰,象征高雅与清冷。
- 笔若生花:比喻写作灵感如生花般涌现,但终究会落下。
- 怅卧东风:形容诗人静卧在东风中,表达思念与无奈。
典故解析:
- 清愁:在古诗中常用于表达内心的忧伤和对往事的怀念。
- 莲歌:莲花常被视为高洁的象征,歌声隐喻诗人的高尚情操。
- 兰佩:兰花佩饰象征着优雅的气质,常用于描绘女性之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峻,现代诗人,作品常融汇传统与现代,风格清新,情感细腻,擅长表达内心的感受与自然的美。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对往事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之际,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诗歌鉴赏:
《闻道》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人通过描绘清愁、莲歌、兰佩等意象,展现了内心的孤寂与思念。诗的开头以“闻道”引入,暗示的是对诗歌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接着,诗人通过“咏絮烟”形象地表现出一种柔和而又无形的忧伤,仿佛在诉说着人生的无常。莲歌的寂静与兰佩的轻寒,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忧愁,使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感。
后半部分的“笔若生花应尽落”则表达了创作灵感的流逝,仿佛一切美好的事物终究会消逝。扇子被遗弃的意象,象征着夏天的炽热与无奈,更添一层失落感。最后一句“红颜一去无消息”则是对过往情感的深切怀念,诗人已经在东风中静卧了十二年,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无尽的惆怅。
整首诗不仅有着优美的意象,更蕴含着对生命、时间、爱情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闻道诗人咏絮烟:诗人通过“闻道”引入,表明对诗歌的向往,咏叹如烟的轻柔意象。
- 清愁欲拂碧云边:内心的愁苦如同碧蓝的云朵,想要轻轻拂去,显露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 莲歌阒寂波如削:莲花的歌声在寂静中荡漾,水波柔和如同被削平,渲染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兰佩轻寒露渐圆:兰花的佩饰在清晨的寒露中显得格外清冷,暗示着孤独的美感。
- 笔若生花应尽落:创作的灵感如同花朵般绚烂,但最终会消逝,反映了时间的无情。
- 扇当长夏已先捐:扇子在炎热的夏季中被遗弃,象征着失去与遗忘。
- 红颜一去无消息:对往昔情感的怀念,红颜已去,再无音信。
- 怅卧东风十二年:诗人感叹人生的无奈与孤独,静卧于东风中,已过去十二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笔若生花”,生动形象地表达灵感的涌现。
- 拟人:如“清愁欲拂”,使情感更具生命力。
- 对仗:诗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与思念,通过优美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爱情的深刻感悟,情感基调深沉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愁:象征内心的忧伤与渴望。
- 莲歌:象征高洁与孤独。
- 兰佩:象征优雅与冷清。
- 东风:象征时光流逝与怀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闻道”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听到诗歌
B. 道理的理解
C. 生活的感悟
D. 自然的声音 -
诗中“笔若生花”主要表达了什么? A. 灵感的涌现
B. 书写的艰难
C. 纸张的美丽
D. 花儿的凋谢 -
“怅卧东风”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怀念与无奈
C. 冷漠
D. 满足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更直接;而《闻道》则通过更细腻的意象展现内心的孤独。
- 杜甫《登高》:两者皆有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但《闻道》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现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