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难忘酒十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4:50:33

何处难忘酒,天心渴太平。

焚山急贤出,拔草恶奸生。

议尽刍荛口,歌回雅颂声。

此时无一盏,何以快舆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处难忘酒,天心渴太平。焚山急贤出,拔草恶奸生。议尽刍荛口,歌回雅颂声。此时无一盏,何以快舆情。

白话文翻译:

在哪里饮酒最难忘?天下人都渴望太平。像焚烧山林一样急切地让贤才出现,像拔除杂草一样消除奸恶。讨论尽是百姓的意见,歌声回荡着雅颂的旋律。此时若没有一杯酒,怎能安抚民众的情绪?

注释:

  • 天心:指天下人的心意。
  • 渴太平:渴望和平稳定。
  • 焚山急贤出:比喻急于求贤,如同焚烧山林以迫使隐藏的贤才出现。
  • 拔草恶奸生:比喻清除奸恶,如同拔除杂草。
  • 刍荛口:指普通百姓的意见。
  • 雅颂声:指古代诗歌中的雅乐和颂歌,这里指高雅的音乐。
  • 舆情:民众的情绪和意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1032-1059),字景仁,宋代诗人,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怀。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贤才难出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稳定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动荡,贤才难出,奸恶横行,民众渴望和平稳定。王令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忧虑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诗中“焚山急贤出,拔草恶奸生”一句,以焚山和拔草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望和对奸恶的憎恶。而“议尽刍荛口,歌回雅颂声”则展现了作者对民众意见的重视和对高雅文化的推崇。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王令诗歌的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处难忘酒,天心渴太平。

    •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稳定的渴望,以及在何处饮酒最能体现这种渴望。
  2. 焚山急贤出,拔草恶奸生。

    • 以焚山和拔草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贤才的急切需求和对奸恶的坚决清除。
  3. 议尽刍荛口,歌回雅颂声。

    • 强调了民众意见的重要性,以及高雅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4. 此时无一盏,何以快舆情。

    • 表达了在渴望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一杯酒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安抚民众情绪的作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焚山急贤出”和“拔草恶奸生”,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 对仗:如“议尽刍荛口,歌回雅颂声”,通过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和平稳定的渴望,以及对贤才的急切需求和对奸恶的坚决清除。通过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作者传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忧虑。

意象分析:

  • 焚山:象征急于求贤,迫使隐藏的贤才出现。
  • 拔草:象征清除奸恶,净化社会环境。
  • 刍荛口:象征普通百姓的意见,体现了作者对民众意见的重视。
  • 雅颂声:象征高雅文化,体现了作者对文化的推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焚山急贤出”的比喻意义是什么? A. 急于求贤 B. 清除奸恶 C. 渴望和平 D. 重视民众意见

  2. 诗中“拔草恶奸生”的比喻意义是什么? A. 急于求贤 B. 清除奸恶 C. 渴望和平 D. 重视民众意见

  3. 诗中“议尽刍荛口”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重视? A. 贤才 B. 奸恶 C. 民众意见 D. 高雅文化

  4. 诗中“歌回雅颂声”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推崇? A. 贤才 B. 奸恶 C. 民众意见 D. 高雅文化

答案:1. A 2. B 3. C 4.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令的其他作品,如《秋怀》等,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和对和平稳定的渴望,但王令的诗更侧重于对贤才的渴望和对奸恶的憎恶。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令的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理解王令诗歌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