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斋怀隐庵 其一》

时间: 2025-01-26 00:32:34

天寒秋色入平林,更著西风月下砧。

旧日醉吟浑不管,如今节物总关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寒秋色入平林,更著西风月下砧。
旧日醉吟浑不管,如今节物总关心。

白话文翻译:

天寒了,秋天的色彩渗透到平坦的树林中,西风吹来,月光下的石磨在响动。往日我醉酒吟诗时全然不在意这些,现在却对节令与事物格外在意。

注释:

  • 天寒:天气寒冷,暗示季节的变迁。
  • 秋色:秋天的景色,常常带有萧瑟的意象。
  • 平林:平坦的树林,给人一种开阔、宁静的感觉。
  • 西风:秋冬季节的风,象征着寒冷和即将到来的冬天。
  • 月下砧:月光下的石磨,砧是指磨石,联系着务农生活。
  • 醉吟:醉酒时吟诗,表现了一种洒脱和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
  • 节物:季节的变化和事物的发展。

典故解析:

辛弃疾的诗句中常常融入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个人情感的反思,这里“西风”与“月下砧”不仅描绘了秋冬气候的特点,也隐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化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和诗人,以豪放激昂、情感丰富的作品著称,在历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之时。诗中反映出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琐事的关注,表现了一种由洒脱转向深思的变化。

诗歌鉴赏:

《郡斋怀隐庵 其一》是一首充满秋冬气息的诗作,诗人在平静的环境中感受到了季节的变迁和内心的变化。开头两句,通过“天寒”和“秋色”描绘了一个清冷的秋日景象,给人以静谧之感。随着“西风月下砧”的出现,诗人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还在通过这些意象反思自己的内心状态。诗人曾经的“醉吟”代表了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而现在的“节物总关心”则展现了他对生活细节的敏感与体察,由此引发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浓厚的自然意象与个人情感结合,表现出一种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关切,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复杂。这种情感的转变不仅是个体的感受,也是对社会变迁与历史沧桑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天寒秋色入平林:寒冷的天气使得秋天的色彩渗透到树林中,描绘了秋天的凋零和萧瑟。
    2. 更著西风月下砧:西风中带来的寒意和月光下的石磨声,增添了秋夜的清冷与孤寂。
    3. 旧日醉吟浑不管:回忆往日的自己,醉酒吟诗时对于世事的无所谓。
    4. 如今节物总关心:如今却对季节的变化和生活的琐事格外在意,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天寒秋色”与“更著西风”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通过“天寒”、“西风”、“月下砧”等意象营造了秋冬的氛围,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变化。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现实的关注。

意象分析:

  • “天寒”:象征着季节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
  • “秋色”:代表着成熟与凋零,暗示生命的循环与结束。
  • “西风”:象征着冷酷与孤独,传达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 “月下砧”:隐喻生活的细节与岁月的流逝,传达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天寒”的意象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A. 温暖
    B. 寒冷与孤独
    C. 欢乐

  2. “旧日醉吟”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A. 享乐无忧
    B. 忧虑重重
    C. 忘却世事

  3. 诗人对“节物”的态度在诗的最后一行是怎样的? A. 依然洒脱
    B. 变得关心
    C. 全然不在意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豪放风格相比,辛弃疾的这首诗更为细腻,李白在《月下独酌》中表达的是对自由与饮酒的追求,而辛弃疾则是对人生经历的感悟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人生观念。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诗词集》
  • 《宋代词人研究》
  • 《词的美学与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