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痛懲毒螫要持平,不察渊鱼未害明。棘户有囚疏械击,花村无吏打门声。
白话文翻译:
要惩罚恶毒的毒虫,必须公平公正;如果不明察秋毫,就会错过深潭中的鱼儿未曾伤害的真相。荆棘围绕的囚室里,有人在轻松解开枷锁,而花村却没有官吏敲门的声音。
注释:
- 痛懲:严厉惩罚,痛快地惩治。
- 毒螫:指恶毒的昆虫,或者比喻恶劣的行为。
- 持平:保持公正,不偏袒。
- 渊鱼:深潭中的鱼,象征隐藏的真相。
- 棘户:指用荆棘做成的门,表示封闭和囚禁。
- 疏械:轻易地解开束缚的器具。
- 花村:村庄的美丽景象,通常与宁静和无官之声相联系。
- 打门声:敲门的声音,通常象征官吏的到来或执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天池,宋代诗人,尤其以词和诗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风格上多运用清新自然的语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表达了对不公与腐败的控诉。诗中描绘的情景暗示了对正义的渴求和对真相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洁却富有深意,表面看似是在讨论惩罚与正义,实则更深层地反映了人性与社会的复杂关系。诗人通过对“毒螫”的惩罚与“渊鱼”的观察,暗示了在惩罚不公之时,往往会忽视那些潜藏的真相。诗中“棘户有囚”一语,生动描绘了封闭的囚室与对自由的渴望,而“花村无吏打门声”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无奈的对比,表现出对官吏冷漠的失望。整首诗通过对比、隐喻等手法,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社会不公时的无力感与无奈,同时也启示人们要保持清醒,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痛懲毒螫要持平:想要惩罚那些恶毒的行为,必须做到公正。
- 不察渊鱼未害明:如果不细心观察,就无法发现深潭中的鱼儿其实并未造成伤害。
- 棘户有囚疏械击:在荆棘围绕的囚室中,有人轻松解开了束缚。
- 花村无吏打门声:美丽的花村里却没有官吏来敲门,暗示着一种无视与冷漠。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棘户”和“花村”的对比,表现出囚禁与自由的强烈差异。
- 隐喻:用“毒螫”比喻社会的恶行,用“渊鱼”比喻潜藏的真相。
- 排比: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整齐,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映社会的不公与对真相的探求,强调在惩罚恶行时要做到公平与公正,同时也揭示了官吏的冷漠与无能。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刘克庄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
意象分析:
- 毒螫:象征社会中的恶势力或不公的行为。
- 渊鱼:象征隐藏的真相和未被察觉的危险。
- 棘户:象征封闭与囚禁,暗示社会的不自由。
- 花村:象征宁静与美好,但同时也显现出失望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毒螫”指代什么? A. 昆虫
B. 恶劣行为
C. 鱼类
D. 花卉 -
诗中“花村无吏打门声”意在表达什么? A. 官吏的忙碌
B. 村子的宁静与无奈
C. 村民的快乐
D. 官吏的到来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观沧海》:曹操的名作,表现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壮丽的山河,同时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刘克庄与白居易:刘克庄的作品侧重于社会现实的反映,而白居易则更关注人情与生活的细腻情感,两者在表现手法与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