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塞二首·其一
作者: 王昌龄 〔唐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白话文翻译
在秦朝时的明月下,汉朝的边关依旧屹立,
万里长征的士兵们还未归来。
只要有龙城的飞将军在,
就不会让胡人骑马越过阴山。
注释
字词注释
- 秦时:指秦朝时期。
- 明月:清亮的月光,象征宁静和思念。
- 汉时:指汉朝时期。
- 关:边关,指防守的关口。
- 万里长征:形容长途跋涉,指征战或行军的过程。
- 龙城:指的可能是唐代的边城,象征勇敢的将领。
- 飞将:指飞将军,特指名将李广,以英勇著称。
- 胡马:胡人骑的马,胡指北方少数民族。
- 阴山:指位于中国北方的山脉,常作为边界的象征。
典故解析
- 飞将军:李广为汉朝名将,曾屡次与匈奴作战,勇猛无比,象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字少伯,号季凌,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和宫廷诗闻名于世。他的诗歌多表现出对边疆士兵的关怀和对国家的忧虑,擅长运用雄浑的语言表达壮阔的情感。
创作背景
《出塞二首》是王昌龄在边疆地区所作,表达了对征战士兵的关切和对国家安宁的期盼。唐代正值对外征战频繁,诗人通过描绘边关的月色和士兵的归期,表现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出塞二首·其一》以极其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开头两句描绘了历史的沧桑,秦汉之际的明月照耀着边关,暗示着长久以来的战争与和平的变迁。诗中提到“万里长征人未还”,不仅表达了士兵的思乡之情,也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无奈与辛酸。
后两句则转向对将领的歌颂,强调了“飞将”的重要性。“龙城飞将在”是一种对英雄人物的寄托,表现出对将领的信任与期待。在这里,飞将军不仅是勇猛之士的代表,更是国家安宁的保障。最后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则是对敌人的威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坚决捍卫和对士兵的鼓舞。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现实的紧迫感,充分展现了王昌龄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秦时明月汉时关:通过历史的对比,表现了边关自古以来的风光与战乱,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传承。
- 万里长征人未还:表达了对征战士兵的思念,揭示战争的残酷与离散。
- 但使龙城飞将在:强调只要有能干的将领,国家就有希望。
- 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强烈的保家卫国的决心。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展现出对称美。
- 意象:明月、边关、飞将等意象交织,形成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 夸张:将“万里长征”与“人未还”形成鲜明对比,突显战争的残酷。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主题围绕战争、思念与爱国情怀展开。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渴望和对将领的信任,体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着宁静和思念,也暗示历史的变迁。
- 长征:象征长途的征战,表现了士兵的辛苦与无奈。
- 飞将:象征英勇的将领,是国家安全的守护者。
- 阴山:象征边界,代表外敌的威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飞将”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李白
B. 李广
C. 王昌龄 -
诗中“万里长征人未还”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思乡之情
B. 对敌人的恐惧
C. 对和平的渴望 -
“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马”指的是哪种人?
A. 汉人
B. 匈奴人
C. 唐人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塞下曲》:王汉诗作,描绘边塞情景,表达相似的爱国情怀。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展现边塞的历史与人文情感。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高适的《塞下曲》:两者都描写了边塞的战斗与思乡之情,但王昌龄的诗更加注重历史与将领的描绘,而高适则侧重士兵的艰辛与对家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王昌龄诗集》
- 《唐代诗词鉴赏》
以上资料将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出塞二首·其一》,感受其历史渊源及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