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张丞相十首 其四》

时间: 2025-01-08 14:29:24

百六古今有,两宫开辟无。

兴师诚刷耻,奋袂竞捐躯。

必挟三灵助,能令万国孚。

九宫驱六甲,何患五单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百六古今有,两宫开辟无。
兴师诚刷耻,奋袂竞捐躯。
必挟三灵助,能令万国孚。
九宫驱六甲,何患五单于。

白话文翻译:

古今有百六个朝代,然而两宫(指皇帝和皇后)却无法开辟(新局面)。
兴师打仗确实是为了洗刷耻辱,大家奋勇向前,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一定要借助三位神灵的帮助,才能使万国对我心悦诚服。
九宫阵法驱动六甲,何必畏惧五单于(指北方的敌人)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百六:指古今总共有一百六个朝代。
  • 两宫:指皇帝与皇后,象征统治者。
  • 兴师:兴起军队,出征。
  • 刷耻:洗刷耻辱。
  • 奋袂:奋起衣袖,形容鼓舞斗志。
  • 三灵:指道教中的三位神灵。
  • 万国孚:形容各国心悦诚服,归顺于我。
  • 九宫:古代军事阵法之一。
  • 六甲:指古代战阵中的六种主要兵种。
  • 五单于:指北方的游牧民族,常与中原对立。

典故解析:

  • “百六古今有”提到的历史背景,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强调历史的变迁。
  • “三灵”可能指的是道教中的三位重要神灵,强调战争中需要神明的庇护。
  • “九宫”和“六甲”是古代兵法中的术语,体现了诗人的军事知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元干,字仲明,号天庐,南宋时期诗人,擅长律诗和词。其作品多关注国家兴亡、士人理想,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面临外敌侵扰和内忧外患之际,诗人以激昂的笔调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士人报国的呼唤。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的爱国情怀,诗人在开篇揭示了历史的沉浮,感叹“百六古今有”的同时,亦让人意识到现今局势的艰难。接着,诗人以“兴师诚刷耻”点明出征的目的,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此处“奋袂竞捐躯”,不仅表达了士兵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也体现了诗人对士人精神的崇敬。

“必挟三灵助,能令万国孚”一语,深刻反映了诗人对胜利的渴望,寄托了对神灵保佑的信仰。最后一句“九宫驱六甲,何患五单于”,则是对敌人的蔑视,展现了诗人心中坚定的信念与勇气,信心满满地认为只要有合适的阵法,就能战胜任何敌人。

整首诗在气势上层层推进,既有历史的沉重感,也充满了士人的豪情壮志,展示了张元干的诗歌艺术魅力和对国家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百六古今有”——强调历史的悠久与复杂。
  2. “两宫开辟无”——指当前局势的困境,统治者无法开创新局。
  3. “兴师诚刷耻”——出兵是为了清除屈辱,表明出征的正当理由。
  4. “奋袂竞捐躯”——描绘士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5. “必挟三灵助”——寄希望于神灵的加持。
  6. “能令万国孚”——希望能使各国心悦诚服。
  7. “九宫驱六甲”——运用兵法,显示出对军事的自信。
  8. “何患五单于”——表达对敌人的不屑与自信。

修辞手法: 该诗使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例如,“兴师诚刷耻”中使用了“兴师”比喻出征,表达出征的正义性;“奋袂竞捐躯”通过生动的动作描绘,表现出士人的豪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题为爱国与报国,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以及对士人精神的赞美,反映出诗人对强国富民的渴望和对敌人毫不畏惧的坚定立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今:代表历史的变迁,强调时间的流逝。
  • 两宫:象征统治者,反映国家的命运。
  • 三灵:代表信仰与希望的寄托。
  • 九宫、六甲:军事阵法的象征,体现出对战争的准备与自信。
  • 五单于:敌人的象征,反映出对外敌的蔑视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百六古今”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生平
    • B. 历史朝代的数量
    • C. 诗的写作风格
    • D. 古代军事阵法
  2. “兴师诚刷耻”中“刷耻”是指什么?

    • A. 洗净耻辱
    • B. 增加荣誉
    • C. 追求胜利
    • D. 宣扬名声
  3. 诗中提到的“九宫”与“六甲”是指:

    • A. 古代的建筑
    • B. 兵法阵法
    • C. 文人雅集
    • D. 道教经典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反映了对国家和家国情怀的思考。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元干《上张丞相十首 其四》杜甫《春望》: 两首诗都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但风格不同。张元干更显激昂,强调士人出征的豪情;而杜甫则更为沉痛,体现了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张元干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