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帘疏雨细于尘。春寒愁杀人。桐花庭守近清明。新烟浮旧城。寻蝶梦,怯莺声。柳丝如妾情。丙丁贴子画教成。妆台求晚晴。
白话文翻译:
一帘细雨如烟,轻柔得比尘土还要细腻。春天的寒气让人愁苦不已。桐花在庭院里守候,正值清明时节。新烟缭绕着旧城。梦中寻觅着蝴蝶,却又害怕黄莺的歌声。柳丝如同妾妃的情意,柔软而缠绵。丙丁的贴子绘画已经完成,妆台上盼望着晚晴的到来。
注释:
- 疏雨:细雨,形容雨势轻柔。
- 愁杀人:愁苦得让人痛苦,强调春寒带来的情感影响。
- 桐花:指桐树开花,常与清明节联系在一起。
- 新烟:指新生的烟雾,象征着春天的气息。
- 怯:害怕,不敢。
- 妾情:指妾的柔情,形容柳丝的柔美和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同祖,宋代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常展现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情的深刻体悟。
创作背景:
《阮郎归》创作于春寒之际,体现了诗人在清明时节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正值万物复苏之时,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期盼与内心的愁苦。
诗歌鉴赏:
《阮郎归》在意境上颇具春日的细腻与柔美。开篇的“一帘疏雨细于尘”,用轻灵的雨丝勾勒出春日的温柔氛围,给人以宁静的感受。接着“春寒愁杀人”,将春天的寒冷与伤感结合,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桐花的描写不仅呈现了春天的物候,也暗示了清明时节的到来,带有一丝怀旧之情。
“新烟浮旧城”,新旧交替中蕴含着时光的流逝,诗人似乎在思考生活的变迁。随后“寻蝶梦,怯莺声”,通过对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恐惧,情感层次丰富而深刻。最后的“妆台求晚晴”,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渴望春日的美好,而妆台则象征着对生活的追求与愿望。
整首词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构建出一个充满春意却又夹杂愁苦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帘疏雨细于尘”:细雨如帘,轻柔细腻,营造出一种春意盎然的氛围。
- “春寒愁杀人”:春天的寒气令人感到忧愁,情感的强烈冲击。
- “桐花庭守近清明”:桐花的绽放与清明的时节紧密相连,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 “新烟浮旧城”:新生的烟雾围绕着旧城,寓意着生与死、旧与新的交替。
- “寻蝶梦,怯莺声”:梦中追寻蝴蝶却又对黄莺的啼鸣感到畏惧,表现出对美好与现实的矛盾心态。
- “柳丝如妾情”:柳丝柔美如妾的情感,展示出情感的细腻。
- “丙丁贴子画教成”:对细致生活的描绘,体现对美的追求。
- “妆台求晚晴”: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寄托了对未来的期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柳丝如妾情”,生动形象地传达情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特征,增强情感共鸣。
- 对仗:如“新烟浮旧城”,字面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春天的期待与对人事的愁苦,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感。同时,诗中对细腻情感的刻画,表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着春天的细腻与柔情。
- 桐花:代表生命的延续,清明节的象征。
- 烟:象征着春天的气息与时光的流逝。
- 蝶与莺:分别代表美好与现实的对比。
- 柳丝:象征柔情与缠绵的感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春寒愁杀人”意指: A. 春天气温很高
B. 春天的寒冷令人感到忧愁
C. 春天的花很美 -
“妆台求晚晴”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A. 渴望春天的美好
B. 希望下雨
C. 渴望财富 -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是: A. 一帘疏雨细于尘
B. 新烟浮旧城
C. 柳丝如妾情
答案: 1.B,2.A,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秦观的《鹊桥仙》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春天的感受,但更多的是对国家动荡的感慨。
- 李清照《如梦令》:与王同祖的细腻情感相似,但侧重于个人情感与时光流逝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王同祖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