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云轻重色》
时间: 2025-01-26 05:20: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云轻重色
佳期当可许,托思望云端。
鳞影朝犹落,繁阴暮自寒。
因风方袅袅,间石已漫漫。
隐映看鸿度,霏微觉树攒。
凝空多似黛,引素乍如纨。
每向愁中览,含毫欲状难。
白话文翻译:
在这美好的时光里,约定的日子应该能够实现,托寄着思念的情感向云端望去。早晨的鱼影尚且在波光中荡漾,而傍晚的浓阴却让人感到一阵寒意。微风轻轻拂动,烟雾缭绕间,石头的轮廓变得模糊。隐隐约约看到鸿雁飞过,细微之处又感受到树木的茂密。凝视空中,仿佛多了一层黛色,白色的云朵似乎也如绢纱般轻盈。每当我在忧愁中观望,提笔写下的情感却难以表达。
注释:
- 佳期:美好的约定或时光,指期待的日子。
- 托思:寄托思念的情感。
- 鳞影:指水中的鱼影或波光闪烁的影子。
- 繁阴:浓密的阴影或云层,暗示天气的阴沉。
- 袅袅:形容轻柔而缓慢的样子。
- 隐映:模糊地显现,隐约可见。
- 鸿度:鸿雁飞过。
- 霏微:细小而轻微的样子。
- 凝空:凝视天空。
- 似黛:形容颜色如黛色般深沉。
- 引素:引导白色的云朵。
- 纨:指轻柔的丝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仲素,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了唐代诗歌的绚丽风格与细腻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一个秋冬交替的时节,诗人置身于自然之中,感受到季节变换带来的情感波动,借助云影、水波与自然景致表达了内心的思念与愁苦。
诗歌鉴赏:
《寒云轻重色》是一首细腻而富有情感的诗,描绘了诗人在特定时刻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受。全诗通过对云、影、水等自然元素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之情。开头的“佳期当可许”引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然而随之而来的“托思望云端”则暗示着这种期待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在诗中,诗人通过“鳞影朝犹落”与“繁阴暮自寒”的对比,表现出自然界的变化与内心情感的共鸣。早晨的鱼影似乎是生机盎然的,而傍晚的寒意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凄凉。接下来的“因风方袅袅,间石已漫漫”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风的轻柔和时间的流逝,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情感层次。
最后几句诗中,诗人通过“每向愁中览,含毫欲状难”表达了在愁苦中难以用文字表达情感的无奈,令人感同身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丽,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情感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佳期当可许:美好的约定应该能够实现。
- 托思望云端:寄托着思念的情感向天空的云彩望去。
- 鳞影朝犹落:早晨的鱼影仍在水波中荡漾。
- 繁阴暮自寒:傍晚的浓阴让人感到一阵寒意。
- 因风方袅袅:微风轻轻吹动,烟雾缭绕。
- 间石已漫漫:石头的轮廓变得模糊。
- 隐映看鸿度:隐约看到鸿雁飞过。
- 霏微觉树攒:细微之处感受到树木的茂密。
- 凝空多似黛:凝视空中,仿佛多了一层黛色。
- 引素乍如纨:白色的云朵如绢纱般轻盈。
- 每向愁中览,含毫欲状难:每当我在忧愁中观望,提笔写下的情感却难以表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比作绢纱,渲染其轻盈。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展示诗人的情感共鸣。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着思念与愁苦,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内心的情感波动,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憧憬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着思念与希望。
- 鱼影:代表生机与活力,亦暗示短暂。
- 阴影:象征着忧愁与寒意。
- 鸿雁:象征着迁徙与离别。
- 树:象征着生命与繁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佳期当可许”是指: A. 约定的日子
B. 绝望的未来
C. 美好的梦境
D. 远方的旅途 -
“鳞影朝犹落”中的“鳞影”指的是: A. 鳞片
B. 鱼影
C. 影子
D. 风景 -
诗人的情感基调是: A. 快乐
B. 忧伤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张仲素的《寒云轻重色》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倾向于细腻的情感流露,而后者则展现出一种豪放的洒脱。两首诗在意象运用上各有千秋,前者注重景色与内心的联系,后者则强调个人的孤独与对月的寄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