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曹监春晴见寄》

时间: 2025-01-27 03:50:47

竺庙邻钟震晓鸦,春阴盖石似仙家。

兰台架列排书目,

顾渚香浮瀹茗花。

胶溜石松粘鹤氅,泉离冰井熨僧牙。

功成名著扁舟去,愁睹前题罩碧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竺庙邻钟震晓鸦,
春阴盖石似仙家。
兰台架列排书目,
顾渚香浮瀹茗花。
胶溜石松粘鹤氅,
泉离冰井熨僧牙。
功成名著扁舟去,
愁睹前题罩碧纱。

白话文翻译

在竺庙旁边,钟声震醒了早晨的乌鸦,春天的阴影笼罩着石头,宛如仙人的居所。兰亭上排列着书籍的目录,顾渚山上的香气飘浮着泡茶的花香。胶水一样的松树粘附着仙鹤的披风,泉水流离冰井,熨烫着僧人的牙齿。功成名就的扁舟已经远去,我忧愁地看着之前的题字被碧纱罩住。

注释

  • 竺庙:指的是佛教寺庙,通常与禅宗相关。
  • 震晓鸦:指晨钟响起时惊动了早起的乌鸦。
  • 春阴:春天的阴影,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气氛。
  • 兰台:古代书籍的存放之处,这里借指书籍。
  • 顾渚:指的是顾渚山,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
  • 香浮:指茶香在空气中飘荡。
  • 胶溜:形容松树的树脂粘稠。
  • 功成名著:指取得成就和名声的人。
  • 扁舟:小船,象征着远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于盛唐时期。其诗作多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为主题,语言清新,风格独特。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人生的哲思和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李洞在春日的一次游览中写就,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成就与名声的思考。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描绘春天的美景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开头的“竺庙邻钟震晓鸦”,通过晨钟与乌鸦的搭配,营造出一种清晨的宁静与神秘感。接下来的“春阴盖石似仙家”,则将春天的阴影与仙人居所的想象结合在一起,突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

“兰台架列排书目”一句,展现出诗人对书籍与知识的尊重与追求。通过“顾渚香浮瀹茗花”的描写,诗人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还融入了茶文化的元素,增添了诗句的文化内涵。

而后两句“胶溜石松粘鹤氅,泉离冰井熨僧牙”,则用形象的描绘展示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最后两句“功成名著扁舟去,愁睹前题罩碧纱”,则引发了对人生成就的感慨,反映出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的思考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竺庙邻钟震晓鸦:描写寺庙旁的钟声,唤醒早晨的乌鸦,表现出一种宁静而又醒目的晨景。
  2. 春阴盖石似仙家:春天的阴影笼罩着石头,像是仙人的居住之地,营造出一种超脱的氛围。
  3. 兰台架列排书目:兰亭上书籍整齐排放,体现了诗人对文化的重视。
  4. 顾渚香浮瀹茗花:顾渚山的香气与泡茶的花香交织,展现出春天的生机。
  5. 胶溜石松粘鹤氅:松树的树脂粘附着仙鹤的披风,形象生动,展现了自然的奇特。
  6. 泉离冰井熨僧牙:泉水流离冰井,熨烫着僧人的牙齿,表现出一种幽静的意境。
  7. 功成名著扁舟去:成就与名声已如小舟般远去,带有一丝惆怅与无奈。
  8. 愁睹前题罩碧纱:看到以前的题字被碧纱覆盖,暗示对过去的追忆与对现状的困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阴盖石似仙家”,将阴影比作仙人居所,富有想象力。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工整,如“功成名著”与“愁睹前题”,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成就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一种对过去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晨钟:象征着清晨与新生。
  • 春阴:代表着春天的气息和宁静。
  • 兰台:象征着文化与知识。
  • 顾渚: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茶文化。
  • 扁舟:象征着人生的旅途与成就的远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竺庙邻钟震晓鸦”中的“震”指的是: A. 震动
    B. 震惊
    C. 震耳
    D. 震撼

  2. “功成名著”中的“名”指的是: A. 名声
    B. 名字
    C. 名胜
    D. 名利

  3. 此诗的主要主题是: A. 对春天的赞美
    B. 对人生的思考
    C. 对自然的热爱
    D. 对过去的追忆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vs. 李洞《和曹监春晴见寄》:两首诗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李白的诗更侧重于怀古与壮志,而李洞的诗则表现出对春天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考。两位诗人在风格与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洞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