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其一 梅》

时间: 2025-01-26 01:18:22

的皪数枝斜,冰雪萦馀态。

烛外尊前满眼春,风味年年在。

老去惜花深,醉里愁多㬠。

冷蕊孤芳底处愁,少个人人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卜算子 其一 梅
作者: 张元干 〔宋代〕

的皪数枝斜,冰雪萦馀态。
烛外尊前满眼春,风味年年在。
老去惜花深,醉里愁多㬠。
冷蕊孤芳底处愁,少个人人戴。


白话文翻译:

这几枝梅花斜倚在风中,冰雪仍然萦绕着它的姿态。
烛光下酒杯前,尽是春天的美好,年年都有这样的风味。
岁月渐老,愈发怜惜那花儿的深情,在酒醉中愁绪满怀。
那冷艳的花蕊在孤芳之处令人愁苦,似乎少了人来欣赏。


注释:

  • 的皪(dí lǎng):指梅花的姿态,形容花枝斜倚。
  • 冰雪萦馀态:冰雪环绕着梅花的残留形态,表现出梅花的清冷与孤独。
  • 烛外尊前:指在烛光下的酒杯前,营造出温暖的氛围。
  • 风味年年在:指春天的美好每年都在。
  • 老去惜花深: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花的珍惜更深。
  • 醉里愁多㬠:在醉酒中愁绪更多,㬠(huā)意指忧愁。
  • 冷蕊孤芳:冷艳的花蕊与孤独的芳香,表现出梅花的独特气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元干,字子干,号澄怀,宋代诗人,以词作见长,风格清新自然,擅长写梅花等题材。张元干生活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交融,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寒冷的季节,诗人通过描绘梅花的冷艳与孤傲,表达了自己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高洁,诗人借此寄托了个人情感。


诗歌鉴赏:

《卜算子 其一 梅》是一首描写梅花的词作,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出梅花在冰雪中傲然绽放的姿态。开篇的“的皪数枝斜”便给人一种梅花轻盈的视觉感受,似乎能够感受到微风中梅花摇曳的姿态。接着“冰雪萦馀态”一句,进一步强调了梅花在寒冬中依然坚韧的生命力,与周遭的冷峻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中的“烛外尊前满眼春”则转向了温暖的场景,烛光下的酒杯,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和生活的温馨。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尽管岁月无情,但美好的瞬间却年年在。随着“老去惜花深”一句,诗人自我反思,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珍惜身边的美好,表露出一丝愁绪。

最后两句“冷蕊孤芳底处愁,少个人人戴”将情感推向高潮,梅花的孤芳自赏,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与愁苦。这不仅是对梅花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的渴望。整首词通过对梅花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情感细腻而深刻,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的皪数枝斜:描绘梅花的姿态,表达梅花在风中轻轻摇曳的情景。
  2. 冰雪萦馀态:强调梅花在寒冷气候中的倔强,体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
  3. 烛外尊前满眼春:营造出温暖的氛围,象征春天和生活的美好,形成对比。
  4. 风味年年在:表达了梅花的普遍魅力和持久的美好感受。
  5. 老去惜花深:反映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愈发珍惜生命中的美好。
  6. 醉里愁多㬠:表现了内心的愁苦,醉酒后情感更加复杂。
  7. 冷蕊孤芳底处愁:通过梅花的孤独,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
  8. 少个人人戴:强调孤独感,梅花虽美,却缺乏欣赏者。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烛外尊前”比喻生活的温暖与美好。
  • 拟人:将梅花拟人化,表达其孤独与坚韧。
  • 对仗:整首词结构工整,形成对称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梅花的赞美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展现了在孤独中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情感基调深沉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代表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2. 冰雪:象征寒冷与孤独,反映出梅花的生存环境。
  3. 烛光:代表生活的温暖与美好,形成对比。
  4. :象征享受与愁苦,反映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皪数枝斜”描绘了什么?

    • A. 梅花的姿态
    • B. 春天的气息
    • C. 冰雪的寒冷
    • 答案: A
  2. “冷蕊孤芳底处愁”中“孤芳”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
    • B. 梅花
    • C. 春天
    • 答案: B
  3. 诗人对于岁月流逝的态度是?

    • A. 无所谓
    • B. 感慨与珍惜
    • C. 欢迎
    •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 by 王安石:同样以梅花为主题,表现高洁与坚韧。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通过夜景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对比:

  • 张元干的《卜算子 其一 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均描绘梅花,但前者更侧重于孤独与内心感受,而后者则着重于梅花的坚韧品质和对美的赞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