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高集中赴漳浦宰》
时间: 2025-04-28 08:44:48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高集中赴漳浦宰
作者: 张元干 〔宋代〕
原文展示:
三年乌石僧房居,忍饥待次真臞儒。
有意载酒问奇字,无事闭门抄异书。
一行作吏去漳水,敛版趋廊参刺史。
胸中豪气半销磨,销觉风波生眼底。
高郎高郎君莫嗔,举世未有如君贫。
毁官不复谒时宰,老大甘为行路人。
君今业已临民社,办取催科时下下。
不然彭泽归去来。簿领笞榜何为哉。
男儿策动有时节,家世况自图云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讲的是三年来我一直住在乌石的僧房中,忍受饥饿等待机会的真儒者。我有意带着酒去问你一些奇特的字句,但无事可做时只好闭门抄写异书。一行人去漳水做官,收拾好书版去见刺史。心中豪情却已被磨灭,消磨的同时感觉到风波在眼底涌动。高郎高郎,请你不要生气,世间上没有人像你这样贫困。辞去官职后不再拜见当权者,老了甘愿做一个行路人。你现在已经走上了民间的舞台,快去处理催促征税的事。不然,彭泽之地就要归去。拿着簿子、领着杖子又有什么用呢?男儿有志向就有行动的时节,家世又何必自图云台呢?
注释:
- 乌石僧房:指诗人居住的地方,可能是隐居的地方。
- 真臞儒:形容高尚的学者,耐心等待机会。
- 彭泽:指彭泽湖,常用来比喻隐逸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元干是宋代诗人,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为主。他的诗风清新洒脱,兼具理性与感性,擅长描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作者的友人高集中即将赴漳浦任职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仕途的思考,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关怀与对仕途的深刻思考。开篇描绘了自己三年的隐居生活,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诗中通过对比高郎的仕途与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现了对贫穷与名利的思考。尽管身处贫困,但诗人却以一种洒脱的态度看待世事,他认为仕途虽然重要,但生活的真谛在于内心的充实与自由。最后几句中提到彭泽,暗示了隐逸的理想,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年乌石僧房居:描述诗人居住的环境,隐喻孤独与寂寞。
- 忍饥待次真臞儒:表达对理想的执着与坚持。
- 有意载酒问奇字:渴望与友人沟通,交流思想。
- 无事闭门抄异书:反映诗人隐居的生活状态。
- 一行作吏去漳水:提到朋友即将出仕的情形。
- 胸中豪气半销磨:表达对理想的失落与现实的折磨。
- 高郎高郎君莫嗔:对朋友表达歉意,安慰之意。
- 举世未有如君贫:强调高郎的贫困与不易。
- 毁官不复谒时宰:对世俗权利的拒绝。
- 老大甘为行路人:愿意过平淡的生活。
- 君今业已临民社:鼓励朋友把握机会。
- 办取催科时下下:提醒朋友尽快处理政务。
- 不然彭泽归去来:提到隐逸的理想。
- 簿领笞榜何为哉:质疑官场的意义。
- 男儿策动有时节:强调男儿应有所作为。
- 家世况自图云台:对出身的思考与反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高郎高郎”体现了声韵的和谐。
- 比喻:将隐居比作“乌石僧房”,形象生动。
- 排比:通过排比句式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隐居与仕途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强调内心的充实与自由才是真正的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乌石:象征隐逸与孤独。
- 酒:象征友谊与思想交流。
- 风波:象征人生的波折与艰辛。
- 彭泽:象征隐逸生活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乌石”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石头
- B. 隐居的地方
- C. 一种植物
-
诗人对高郎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嫉妒
- B. 关心与祝福
- C. 无所谓
-
诗中提到的“彭泽”寓意何在?
- A. 名声
- B. 隐逸
- C. 财富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送别》
诗词对比:
- 张元干与杜甫:两位诗人都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张元干更强调内心的平和与自由,而杜甫则多表现对时局的焦虑。
- 张元干与王维:都关注隐逸生活,但王维的山水意象更为突出,张元干则更注重情感的交流。
参考资料:
- 诗词研究相关书籍
- 宋代文学史相关论文
- 张元干生平与作品分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