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易司谏》

时间: 2025-01-11 06:14:52

已死奸老谀舐牛,非才讵可镇西州。

豺狼逐去群狐惧,鸷鸟虽多一鹗秋。

天下孤寒有生意,诸蕃元师为清修。

太平更有当年事,未可廉织只麽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死奸老谀舐牛,非才讵可镇西州。
豺狼逐去群狐惧,鸷鸟虽多一鹗秋。
天下孤寒有生意,诸蕃元师为清修。
太平更有当年事,未可廉织只麽休。

白话文翻译:

已死的奸佞之徒,像老狐狸舔着牛的皮,
无能之辈怎能镇住西州。
豺狼驱逐了,群狐感到恐惧,
猛禽虽然多,但只有一只鹗在秋天飞翔。
天下孤寒之地还有生机,
各方的元师在清静中修身。
太平之世还有当年的事情,
不可以轻言安逸,只想休息。

注释:

  • 奸老:奸诈且年长的人。
  • 舐牛:比喻阿谀奉承之人。
  • 非才:不是有才能的人。
  • 镇西州:镇守西州,指代掌控地方政权。
  • 豺狼:比喻凶狠的敌人。
  • 群狐惧:指那些阴险小人感到害怕。
  • 鸷鸟:猛禽,象征强大的势力。
  • :一种猛禽,这里指代强者。
  • 孤寒:冷清、贫困的地方。
  • 诸蕃元师:各方的统治者或领导者。
  • 清修:清静修身,指追求内心的宁静。
  • 廉织:安逸、苟且偷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过(约1086年—约1160年),字子阳,号梅溪,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豪放、清新著称。他的诗歌通常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出对时局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谒易司谏》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之时。刘过以其笔抒发对时政的关切与不满,期望能唤醒世人对政治风气的反思。

诗歌鉴赏:

《谒易司谏》是一首充满犀利讽刺和深刻思考的诗歌。刘过通过对比与象征,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状况的批判与无奈。开篇以“已死奸老谀舐牛”引入,揭示了当时朝堂上权臣的奸诈与阿谀奉承的现象,令人感到愤慨与失望。接着,通过描绘“豺狼逐去群狐惧”的场景,表现出在强权下小人物的惶恐与无助,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社会的不安定。

诗中“天下孤寒有生意”则寄托了刘过对生机与希望的渴望,表达了在困境中仍然存在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在“诸蕃元师为清修”中得以体现,虽然外部环境严峻,但仍有追求清静与内心宁静的可能。

全诗在“太平更有当年事”中收束,提醒人们即使在太平盛世,也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刘过通过精妙的用词与生动的意象,展现出对社会的深刻理解与思考,给人以警示与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已死奸老谀舐牛:讽刺那些已经去世的奸诈之人仍然在社会上留下的影响,像老狐狸一样舔着牛,暗示着奉承者的卑劣。
  • 非才讵可镇西州:指称那些无能之辈根本无法统治地方,反映出对人才缺乏的失望。
  • 豺狼逐去群狐惧:豺狼象征强权的压迫,群狐则是小人,表现出在强权面前的恐惧。
  • 鸷鸟虽多一鹗秋:尽管猛禽众多,但秋天只有一只鹗,暗示出优秀人才的稀缺。
  • 天下孤寒有生意:即使在贫瘠的地方,仍然有生机存在,表明希望依然存在。
  • 诸蕃元师为清修:各方的领导者在追求内心的清静,说明对当时混乱局势的反思。
  • 太平更有当年事:提醒人们在太平时也要铭记历史,警惕重蹈覆辙。
  • 未可廉织只麽休:呼吁人们不要安于现状,要继续努力,保持警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豺狼逐去群狐惧”,通过动物比喻表现权力和恐惧关系。
  • 对仗:整首诗采用了对仗工整的形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表达力度。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腐败现象的愤慨和对未来的希望。刘过希望人们不应安于现状,而应保持警觉,不断追求进步。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豺狼:象征凶狠的权力与压迫。
  • 群狐:比喻那些阴险小人。
  • 鸷鸟与鹗:代表强大的势力与稀缺的优秀人才。
  • 孤寒:象征困境与挑战。
  • 清修:象征内心的追求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已死奸老谀舐牛”中的“舐牛”是什么意思? A. 吃牛肉
    B. 舔牛皮
    C. 跑牛
    D. 养牛

  2. 诗中“豺狼逐去群狐惧”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恐惧
    C. 安宁
    D. 忧伤

  3. “天下孤寒有生意”中的“生意”指的是什么? A. 交易
    B. 生机
    C. 事业
    D. 生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刘过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社会的关切与历史的反思,刘过更强调对当下政治风气的讽刺,而杜甫则更多描绘了战乱给民众带来的苦难。两者在风格上虽各有特色,却都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的文学评论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