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景楼故址》
时间: 2025-01-10 22:32: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多景楼故址
作者: 林景熙 〔宋代〕
灰飞百尺景愁人,
断础残芜但鹿群。
对峙金焦两拳石,
平分淮浙半江云。
乾坤几沸萧公镬,
风浪空藏郭氏坟。
野衲不知兴废事,
梵宫金碧自纷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多景楼的故址,表达了诗人对景物变化、历史兴废的感慨。诗的开头,灰烬飞扬,百尺高的景象让人愁苦;断壁残垣之中,只有鹿群在游荡。两块对峙的石头如金焦一般,分隔着淮河与浙江的云雾。天地间似乎一片沸腾,萧公的铸锅(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在此,不见风浪中藏着郭氏的坟墓。野外的僧人对兴亡之事毫无所知,而那金碧辉煌的梵宫依旧繁华。
注释:
字词注释:
- 灰飞:灰烬飞扬,形容景物的毁灭。
- 断础:残破的基石,象征着已废弃的建筑。
- 鹿群:意指宁静的自然景象。
- 金焦:指金色的焦灼石头,形容石头的颜色与炎热。
- 平分:分隔、对峙。
- 淮浙:指淮河与浙江,代表南方水乡。
- 乾坤:天地、宇宙。
- 萧公:指历史上著名的铸金人。
- 郭氏坟:隐喻历史名人之墓。
- 野衲:指野外的僧人,象征对世事的无知。
- 梵宫:佛教寺庙,象征宗教的繁华与宁静。
典故解析:
- 萧公镬:萧公是古代铸造金银器的能手,镬是古代的一种铸造器具,象征着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沉淀。
- 郭氏坟:可能指代历史上某位著名人物的墓地,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景熙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历史、社会的深刻反思,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多景楼的故址,反映了作者对过往辉煌的叹惋与对现实的感慨,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诗歌鉴赏:
《多景楼故址》通过对昔日辉煌的追忆与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灰飞百尺景愁人”,通过“灰飞”这一意象,直接引入了对历史遗迹的感伤,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下来的“断础残芜但鹿群”,揭示了自然的宁静与人文的荒凉之间的对比,增添了情感的层次。
诗中“对峙金焦两拳石”,以石头为意象,象征着历史的坚韧与永恒,而“平分淮浙半江云”则表现了地理与自然的广袤,呈现了一幅辽阔的画面。后半部分的“乾坤几沸萧公镬,风浪空藏郭氏坟”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的思考,表现出历史的动荡与人物的无常。
整首诗在自然与历史的交织中,表现出对人类文明的沉思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悟,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灰飞百尺景愁人:暗示景物的衰败,给人带来忧愁。
- 断础残芜但鹿群:描绘了废墟中的宁静与生机。
- 对峙金焦两拳石:象征历史的持久与坚固。
- 平分淮浙半江云:展现了自然的辽阔与壮丽。
- 乾坤几沸萧公镬:历史的变迁如沸水般翻腾。
- 风浪空藏郭氏坟:历史人物的命运被掩埋在风浪中。
- 野衲不知兴废事:对世事的无知与无奈。
- 梵宫金碧自纷纷:宗教的繁华与世事的无常形成强烈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灰飞”暗指历史的消逝。
- 对仗: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历史的变迁与人类感情结合,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多景楼故址的描绘,表现了对历史与自然的沉思,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理解与接受,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逝去繁华的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灰飞:象征历史的消逝与遗憾。
- 鹿群:自然生机的象征,寓意生命的延续。
- 金焦石:象征历史的坚固与恒久。
- 淮浙云:自然的广阔与变化。
- 萧公镬:历史文化的象征,代表铸金的艺术。
- 郭氏坟:历史人物的象征,反映兴亡的无常。
- 梵宫:宗教的繁华,象征超越尘世的精神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灰飞”主要象征什么?
- A. 繁华
- B. 破灭
- C. 生机
-
“对峙金焦两拳石”中的“金焦”主要形容什么?
- A. 石头的颜色
- B. 天空的颜色
- C. 水的颜色
-
“风浪空藏郭氏坟”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历史的尊重
- B. 对无常的感慨
-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现出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的思考。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涉及自然与历史的交织。
诗词对比:
- 比较林景熙与苏轼的《赤壁赋》,两者都表现出对历史的感慨,但风格上林景熙更为沉郁,苏轼则更为豪放。两者在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态度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林景熙诗集及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