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彰法寺打擢秀阁诗以行》

时间: 2025-01-26 03:17:10

四海擢秀阁,兹晨彰法游。

名随寺俱徙,地入道家流。

尚喜黄诗在,仍容墨本求。

从今茅屋底,自有皖山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彰法寺打擢秀阁诗以行 赵蕃 〔宋代〕

四海擢秀阁,兹晨彰法游。 名随寺俱徙,地入道家流。 尚喜黄诗在,仍容墨本求。 从今茅屋底,自有皖山幽。

白话文翻译

在这广阔的四海之中,有一座名为擢秀阁的地方,今天我来到彰法寺游览。 阁的名声随着寺庙的迁移而传播,这个地方也融入了道家的氛围。 我仍然欣喜地发现黄庭坚的诗作在这里保存完好,并且允许我复制墨本。 从今往后,在这简朴的茅屋里,我也能感受到皖山的幽静之美。

注释

  • 四海擢秀阁:指擢秀阁,一个著名的地点,象征着才华出众。
  • 兹晨彰法游:今天我来到彰法寺游览。
  • 名随寺俱徙:阁的名声随着寺庙的迁移而传播。
  • 地入道家流:这个地方融入了道家的氛围。
  • 尚喜黄诗在:黄庭坚的诗作在这里保存完好。
  • 仍容墨本求:允许我复制墨本。
  • 从今茅屋底:从今往后,在这简朴的茅屋里。
  • 自有皖山幽:我也能感受到皖山的幽静之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游览彰法寺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文化遗迹的珍视。诗中提到的“黄诗”指的是黄庭坚的诗作,显示了赵蕃对前人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赵蕃游览彰法寺的情景,通过对擢秀阁和黄庭坚诗作的提及,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诗中的“名随寺俱徙,地入道家流”一句,巧妙地将阁的名声与寺庙的迁移联系起来,同时融入了道家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文化与自然的融合之美的赞赏。最后两句“从今茅屋底,自有皖山幽”,则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幽静之美的追求,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四海擢秀阁:开篇即点明地点,擢秀阁象征着才华出众。
  2. 兹晨彰法游:说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3. 名随寺俱徙:阁的名声随着寺庙的迁移而传播。
  4. 地入道家流:这个地方融入了道家的氛围。
  5. 尚喜黄诗在:黄庭坚的诗作在这里保存完好。
  6. 仍容墨本求:允许我复制墨本。
  7. 从今茅屋底:从今往后,在这简朴的茅屋里。
  8. 自有皖山幽:我也能感受到皖山的幽静之美。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名随寺俱徙,地入道家流”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 象征:擢秀阁象征着才华出众,皖山象征着幽静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文化传承和自然之美的赞赏,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和自然幽静之美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擢秀阁:象征才华出众。
  • 彰法寺:象征文化传承。
  • 黄诗:象征前人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 皖山:象征自然幽静之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黄诗”指的是谁的诗作? A. 苏轼 B. 黄庭坚 C. 王安石 D. 欧阳修

  2. 诗中的“擢秀阁”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美景 B. 才华出众 C. 文化遗迹 D. 道家氛围

  3.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繁华都市的向往 B. 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C. 对战争的厌恶 D. 对官场的失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黄庭坚的《寄黄几复》
  • 苏轼的《题西林壁》

诗词对比

  • 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与赵蕃的这首诗都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 苏轼的《题西林壁》与赵蕃的这首诗都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赞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黄庭坚诗集》
  • 《苏轼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