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薛公肃家席上作·七之七)》

时间: 2025-01-11 19:44:56

南浦舟中两玉人。

谁知重见楚江滨。

凭教后苑红牙版,引上西川绿锦茵。

才浅笑,却轻颦。

淡黄杨柳又催春。

情知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浦舟中两玉人。
谁知重见楚江滨。
凭教后苑红牙版,引上西川绿锦茵。
才浅笑,却轻颦。
淡黄杨柳又催春。
情知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

白话文翻译:

在南浦的船上,有两位美丽的女子。
谁知我再次见到楚江边的美丽景象。
她们的身影在后宫的红牙雕版上浮现,
引出西川的绿锦绣地毯。
她们微微一笑,却又轻轻皱眉。
淡黄的杨柳又催促着春天的到来。
我知道,言语难以传达心中的怨恨,
不像琵琶能够真实地表达情感。

注释:

  • 南浦:指的是南方的水边,通常指长江流域,风景秀丽。
  • 玉人:美丽的女子,常用来形容才貌双全的女子。
  • 楚江:指楚地的江水,象征着美丽的自然景观。
  • 后苑:后面的花园,指宫廷或大宅的后花园。
  • 红牙版:用红色的象牙雕刻的装饰品,象征富贵与美丽。
  • 绿锦茵:用绿锦织成的地毯,形容华美的场景。
  • 杨柳:指杨树和柳树,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柔情。
  • 琵琶:一种传统乐器,能表达细腻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歌以豪放、清新著称,题材广泛,尤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和个人情感。陆游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多次战乱,常常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鹧鸪天》是陆游在宴会中所作,描绘了他与友人聚会时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感慨和对情感的深沉思考。诗中不仅描绘了美丽的景色,还隐含了对情感的复杂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水边的美丽景象为背景,描绘了两位美丽女子的形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柔情。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挣扎。开头的“南浦舟中两玉人”展现了画面中的温柔与美丽,接着通过“谁知重见楚江滨”引出对自然的感慨,表现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思考。

在描写女子的神态时,诗人通过“才浅笑,却轻颦”展示了女性的温柔与复杂情感。最后一句“情知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更是将个人情感与乐器的表达结合起来,强调了情感的深邃与难以言表。陆游在此诗中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凄美的美感,折射出他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情感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南浦舟中两玉人:在南边的水边船上,有两位美丽的女子。
  2. 谁知重见楚江滨:谁能知道我再次见到楚江边的美丽景色。
  3. 凭教后苑红牙版:她们的身影在后宫的红牙雕版上浮现。
  4. 引上西川绿锦茵:引出西川的绿锦地毯,形成华美的视觉效果。
  5. 才浅笑,却轻颦:她们微微一笑,但又轻轻皱眉,表现复杂的情感。
  6. 淡黄杨柳又催春:淡黄的杨柳催促着春天的到来,象征生机。
  7. 情知言语难传恨:我知道,言语难以传达心中的怨恨。
  8. 不似琵琶道得真:不像琵琶能够真实地表达情感,强调情感的复杂性。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玉人”比喻女子的美丽。
  • 对仗:诗句中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物象(如杨柳)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美丽女子和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复杂情感的探讨。通过对人与自然、情感与表达的思考,诗人传达了内心的深刻感受,反映了人性中的脆弱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人:象征美丽与珍贵。
  • 杨柳:象征春天和柔情。
  • 琵琶:代表音乐与情感的真实表达。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人际关系和情感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对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南浦舟中两玉人”中的“玉人”指的是: A. 美丽的女子
    B. 宝玉
    C. 船上的装饰

  2. “情知言语难传恨”的意思是: A. 言语能传达怨恨
    B. 言语无法表达内心的情感
    C. 言语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3. 诗中提到的“琵琶”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情感的真实表达
    C. 战争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情感的细腻。
  • 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音乐表达深刻的情感,主题相近。

诗词对比:

  • 陆游的《鹧鸪天》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都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陆游更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辛弃疾则更显豪放与壮烈。两者风格迥异,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