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饥示子聿》

时间: 2025-01-11 17:44:55

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朝饥示子聿
水云深处小茅茨,
雷动空肠惯忍饥。
外物不移方是学,
俗人犹爱未为诗。
生逢昭代虽虚过,
死见先亲幸有辞。
八十到头终强项,
欲将衣钵付吾儿。

白话文翻译

在水云深处有一间小茅屋,雷声如动肠般让我习惯了忍饥。外在的事物如果不被改变,那才是学习的真谛;而世俗之人仍然爱好那些尚未写成诗的事物。虽生于太平盛世却稍显虚幻,死后能见到先辈,幸好有些遗言留存。八十岁了还是要竭尽全力,想把我的衣钵传给我的儿子。

注释

  • 茅茨:指用茅草搭建的草屋。
  • 雷动空肠:形容饥饿时肚子发出的声音,像雷鸣般响亮。
  • 外物不移:指外在的物质环境没有改变。
  • 昭代:指太平盛世,宋代被认为是较为繁荣的时期。
  • 衣钵:比喻传授的学问或技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与文学家,生活在国破家亡的动荡时期。他的诗歌风格悲壮、豪放,常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陆游晚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儿子的期望。诗中透露出对时代变化的感慨与对后代的寄托,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父亲的关爱和责任。

诗歌鉴赏

《朝饥示子聿》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诗作。全诗以小茅屋为背景,开篇即描绘了一个恬静却又颇为艰辛的生活场景。诗人将个人的饥饿与对外在事物的不变相联系,体现出一种深沉的生活智慧。诗中提到“外物不移方是学”,意在指出真正的学问在于内心的修为,而非外在的物质追求,反映出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陆游在诗中还提及“生逢昭代虽虚过”,此句表达了他对太平盛世的怀疑以及对自己生活的反思,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诗歌更具深度。他在诗的后半部分表现出身为父亲的期待,希望将自己的学识和精神传承给后代,这不仅是对儿子的期望,也是对未来的寄托。

全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情感真挚而深刻,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充分展示了陆游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独特风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云深处小茅茨:描绘了一个幽静的环境,表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
  • 雷动空肠惯忍饥:用雷声形象化表达饥饿,体现了诗人对忍耐的习惯。
  • 外物不移方是学:提出了学习的真正内涵,强调内心修为的重要性。
  • 俗人犹爱未为诗:批判世俗之人对物质的追求而忽视诗歌的真正价值。
  • 生逢昭代虽虚过:对时代的思考,表达一种无奈与失落。
  • 死见先亲幸有辞:希望死后能见到已故亲人,有所遗言可以留存。
  • 八十到头终强项:即使到了八十岁,依然要努力,体现了诗人的执着。
  • 欲将衣钵付吾儿:表达了传承与期望的主题,希望将自己的智慧传递给儿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雷动空肠”形象地比喻饥饿的感受。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通过“衣钵”隐喻知识与经验的传承。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境遇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后代的期望,强调内心修养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茅茨:象征简朴的生活,代表诗人的清贫与宁静。
  • 雷动空肠:象征饥饿与忍耐,表现生活的艰辛。
  • 衣钵:象征知识与传承,表现对后代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水云深处小茅茨”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诗人的豪华生活
    • B) 诗人的简朴生活
    • C) 诗人的旅行
    • D) 诗人的梦想
  2. 诗中的“外物不移方是学”指的是什么?

    • A) 外在的物质
    • B) 内心的修为
    • C) 学习知识
    • D) 社会风气

答案

  1. B) 诗人的简朴生活
  2. B) 内心的修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期望。
  • 王维的《竹里馆》:描绘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

诗词对比

  • 陆游与李白的诗歌在表达生活感悟时均有独特的视角。李白的豪放与陆游的沉稳相辅相成,均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陆游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