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成都三首》

时间: 2025-02-04 13:28:46

一夜孤舟浪打头,不容客梦到沧洲。

谁言江上烟波急,未抵归心一半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发成都三首
作者:刘望之

一夜孤舟浪打头,不容客梦到沧洲。
谁言江上烟波急,未抵归心一半流。

白话文翻译:

一夜在孤舟上,浪打在船头,让我无法安然入梦,无法到达那遥远的沧洲。
谁说江上的烟波急呢?其实心中归家的情思,才是潮水般汹涌澎湃。

注释:

字词注释:

  • 孤舟:孤单的船,指诗人此时的孤独状态。
  • 浪打头:波浪拍打船头,形象地刻画了舟行江上的情景。
  • 不容:无法容忍,表示强烈的情感或状态。
  • 客梦:游子的梦,表达了对归乡的渴望。
  • 沧洲:传说中的一个美好地方,象征着理想的归宿。
  • 烟波:指江上的水波和雾气,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 :急促,形容江水的流动。
  • 归心:归家的心情,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 一半流:指诗人归心如潮,难以平息。

典故解析:
“沧洲”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意象,寓意着理想的归宿或远方的理想之地。古诗中常常出现对归乡的渴望和对故土的怀念。刘望之通过描绘孤舟的情景,传达出游子对归家的深切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望之,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土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远游之际,他在舟中遭遇波浪,心中思乡之情愈发显得强烈。正值人生旅途的孤独时刻,诗人以舟和江水的意象,表达了内心的惆怅和对故乡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发成都三首》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孤舟在江上漂泊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浓厚思念。开头的“一夜孤舟浪打头”以生动的画面吸引读者,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波浪拍打船头时的摇晃与不安,体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无助。接下来“不容客梦到沧洲”则更进一步,表达了身在他乡的游子无法安心入睡的焦虑。

而后两句“谁言江上烟波急,未抵归心一半流”则通过反问的方式,揭示出外在的环境与内心情感的对比。尽管江上的水波急促,诗人归心似箭,内心的思乡之情更为汹涌澎湃。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利用了江水、孤舟等自然元素,构建了一个情感丰富的画面,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强烈的归乡愿望和对理想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夜孤舟浪打头:描绘了诗人夜晚独自乘舟的情景,暗示孤独感。
  • 不容客梦到沧洲:表达了诗人因心中思念而无法安眠,沧洲象征着理想的归宿。
  • 谁言江上烟波急:以反问的形式质疑他人的看法,表达内心的无奈。
  • 未抵归心一半流:直白地表现归心如潮,流淌不息,强调了思乡情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归心比作急流,形象生动,突显思乡之情。
  • 拟人:将江水的急促与诗人的情感相联系,增加情感的深度。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孤舟与急流的描写,传达出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家的渴望,反映了人们在外漂泊时的孤独与无奈,是对故乡深切情感的写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舟:象征孤独与漂泊。
  • :代表外界的干扰与不安。
  • 沧洲:理想的归宿,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向往与追求。
  • 烟波: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象征着思绪的复杂与深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孤舟”象征什么?
    A. 孤独
    B. 财富
    C. 友谊
    D. 冒险

  2. “未抵归心一半流”中的“流”指的是什么?
    A. 江水
    B. 归心
    C. 思念
    D. 梦想

  3. 诗中提到的“沧洲”代表什么?
    A. 一个地方
    B. 理想的归宿
    C. 旅行的目的地
    D. 朋友的家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现了对友人或故乡的思念。
  • 李白的《月下独酌》:表达了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对比刘望之的这首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均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融入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王之涣的诗更多表现了壮丽的景色与豪情,而刘望之则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