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
时间: 2025-01-11 17:00: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
作者: 尹焕 〔宋代〕
苹末转清商。溪声供夕凉。
缓传杯催唤红妆。慢绾乌云新浴罢,
裙拂地水沈香。歌短旧情长。
重来惊鬓霜。怅绿阴青子成双。
说著前欢佯不采,飏莲子打鸳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在苕溪旁的景象,清风轻拂,溪水的声音带来傍晚的凉意。酒杯缓缓传递,催促着红妆女子的到来。她慢慢地绾起刚洗过的乌发,裙子轻轻拂动,水面上飘散着香气。短暂的歌声中,旧日情怀却依然悠长。再次相逢,白发已惊。看那绿荫下,一对青子相依靠。提及往日欢愉,表面上似乎不在意,心中却暗自思念,莲子在水面上轻轻摇曳,仿佛在打着鸳鸯。
注释:
- 苹末: 水边的野草,能够引申为清幽的环境。
- 清商: 清脆的乐声。
- 红妆: 指红色妆容的女子,代表美丽和娇娆。
- 乌云: 指黑色的头发,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秀发。
- 裙拂: 裙子轻轻掠过水面,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
- 青子: 指成双的情侣,象征爱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尹焕,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风格清新脱俗,善于表达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一个傍晚,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往日情感的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感慨,反映了宋代人对自然与人情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富有情感的夏日傍晚,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开篇以“苹末转清商”引入,既指水边的野草也暗示了自然的宁静。溪水的声音为傍晚的凉意增添了一层诗意的背景,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接着,描写了佳人红妆的出现,展现了作者对美的欣赏与向往。
词中“慢绾乌云新浴罢”生动地描绘了女子刚洗完澡后轻轻绾发的情景,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接下来,短歌与旧情相呼应,表达了时光的流逝与情感的延续。尤其是“重来惊鬓霜”,令人感受到岁月带来的变迁与无奈。
最后,提及“说著前欢佯不采”,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若有所失的惆怅。整首词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苹末转清商:水边的野草在微风中摇曳,清脆的乐声响起。
- 溪声供夕凉:溪水的声音带来了傍晚的凉意。
- 缓传杯催唤红妆:酒杯慢慢传递,催促着红妆女子的到来。
- 慢绾乌云新浴罢:她慢慢绾起刚洗过的乌发。
- 裙拂地水沈香:裙子轻轻拂动,水面上弥漫着香气。
- 歌短旧情长:短暂的歌声中,旧日情怀却依然悠长。
- 重来惊鬓霜:再次相逢,白发已惊。
- 怅绿阴青子成双:看那绿荫下,一对青子相依。
- 说著前欢佯不采:提及往日欢愉,表面上似乎不在意。
- 飏莲子打鸳鸯:莲子在水面上轻轻摇曳,仿佛在打着鸳鸯。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内心情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词句中的对仗使用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往日爱情的怀念与感慨,流露出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与对美好瞬间的珍惜。
意象分析:
- 苹末:象征自然之美。
- 红妆:代表美丽与青春。
- 乌云:象征女子的秀发,体现女性的柔美。
- 绿阴:象征爱情的美好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苹末转清商”中“苹末”指代什么?
- A. 水边的野草
- B. 一种乐器
- C. 一种饮料
-
诗中提到的“红妆”主要指的是谁?
- A. 诗人
- B. 美丽的女子
- C. 一种花
-
诗中的“重来惊鬓霜”是什么意思?
- A. 再次相逢时感叹岁月的流逝
- B. 头发变白
- C. 以上都是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尹焕的《唐多令》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尹焕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写,而李清照则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和对往事的追忆。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